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癰

久癰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疽遷延日久不癒,或失於調治而併發瘺管之證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二》,其病機多因外邪內蘊、氣血壅滯,或正虛毒戀所致,屬癰疽之慢性病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客經絡,血澀成膿
    隋代巢元方提出,久癰初起多因寒邪侵襲經絡,阻遏氣血運行,鬱而化熱,血肉腐敗成膿;若後期餘毒未清,復感風冷之邪,冷熱相搏,蘊結不散,致癰腫難消,日久不癒。
  2. 正虛毒滯
    後世醫家補充,久癰亦與氣血虧虛相關。患者素體虛弱,或癰疽潰後氣血耗傷,無力托毒外出,毒邪深伏,潰口難斂,甚則蝕傷血脈肌骨,形成瘺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特徵:癰腫硬結不消,潰後膿水清稀或淋漓不止,瘡面色暗,周邊皮肉僵硬,或見瘺管形成,時流膿血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低熱、乏力,舌淡紅、苔薄白膩,脈細弱或沉遲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法
    • 補虛解毒:適用於氣血兩虛、餘毒未清者,方如《聖濟總錄》山茱萸散(山茱萸、熟地黃、黃耆、當歸等),補益肝腎,托裡生肌。
    • 溫通消散:若寒凝明顯,可選陽和湯加減,溫陽散寒,通滯消癰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初起未潰:可用沖和膏外敷,活血軟堅。
    • 已潰成瘺:以藥線引流,配合生肌玉紅膏拔毒生肌;瘺管深者,可考慮手術療法(如古法「掛線術」)。

古籍考據與延伸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久癰多虛,當以扶正為要。」強調調補脾腎氣血為治本之策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久癰與「附骨疽」「流注」之異同,認為久癰病位較淺,若深入筋骨,則屬疽證範疇。

久癰之辨治,需結合局部與整體,分階段論治,兼顧攻毒與扶正,方能促其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