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久癰,又稱久潰、久瘺,是指癰疽久治不愈,或因失治而併發成瘺的癰疽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二中記載:「久癰之發,由於寒氣客於經絡,血澀不通,壅結成膿。發癰之後,熱毒未盡,重有風冷乘之,冷搏於腫,蘊結不消,故經久不瘥一發,久則變成瘺也。」
久癰的臨床表現為癰疽反覆發作,久治不愈,或因失治而併發成瘺。癰疽的局部表現為紅、腫、熱、痛,有膿液形成,破潰後流出膿液,久瘺則形成瘺管,流出膿液。患者常伴有發熱、頭痛、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。
久癰的治療以補虛解毒為主,可用山茱萸散、補中益氣湯等方劑治療。外治法可用黃連膏、五倍子膏等外敷。
久癰的預後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的及時性。如果病情較輕,治療及時,可以治癒。如果病情較重,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瘺管形成,甚至危及生命。
久癰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不良刺激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如果出現癰疽,要及早治療,避免病情加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