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久腰痛
定義與概述
久腰痛,又稱積年腰痛,乃指腰痛反復發作、纏綿難愈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腰背病諸候》,其云:「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。腎虛受於風邪,風邪停積於腎經,與氣血相擊,久而不散,故久腰痛。」意指此證多因腎氣虧損,復感外邪,邪氣留滯經絡,與氣血搏結,久而不去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久腰痛之發病機理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:
- 腎氣不足:腰為腎之府,腎精虧虛則腰府失養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」腎氣不足可因先天稟賦薄弱、房勞過度、久病耗傷或年老體衰所致。
- 外邪留戀: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侵襲腰部,若正氣不足,則邪氣稽留不去,與氣血相搏,阻滯經絡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腰痛有風寒濕熱閃挫瘀血滯氣痰積,皆標也;腎虛其本也。」
-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瘀阻,不通則痛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久痛必入絡,氣血不行。」
-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為痰,痰濕流注腰部,阻滯氣機。
臨床表現
久腰痛之主要特徵為:
- 腰部疼痛反復發作,時輕時重,纏綿難愈
- 疼痛性質多為隱痛、鈍痛或酸痛,活動後可能加重
- 或伴有腰部重著、僵硬感
- 部分患者可伴見下肢麻木、乏力
- 舌象多見舌淡或暗,或有瘀斑
- 脈象常見沉細、沉遲或弦細
辨證分型
根據中醫理論,久腰痛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腎陽虛型:
- 腰部冷痛,喜溫喜按
- 面色㿠白,手足不溫
- 小便清長,夜尿頻多
- 舌淡胖,苔白滑
- 脈沉細無力
-
腎陰虛型:
- 腰部酸痛,勞累後加重
- 五心煩熱,口乾咽燥
- 眩暈耳鳴,失眠多夢
- 舌紅少苔
- 脈細數
-
風寒濕阻絡型:
- 腰部重著疼痛,遇寒加重
- 轉側不利,陰雨天加劇
- 或見下肢麻木
- 舌淡苔白膩
- 脈濡緩
-
氣滯血瘀型:
- 腰痛如刺,痛有定處
- 日輕夜重,活動受限
-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
- 脈弦澀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久腰痛以「補腎固本」為大法,兼以祛邪通絡。具體治法包括:
-
補腎益精:針對腎虛之本,腎陽虛者溫補腎陽,腎陰虛者滋補腎陰。常用方劑如右歸丸、左歸丸等。
- 祛風除濕:對於外邪留戀者,當祛風散寒除濕。方如獨活寄生湯、腎著湯等。
- 活血化瘀:久病入絡者,需活血化瘀通絡。可選身痛逐瘀湯、活絡效靈丹等。
- 化痰通絡:痰濕阻絡者,治以化痰除濕通絡。方用二陳湯合甘姜苓朮湯加減。
經典方劑舉隅
-
獨活寄生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
- 組成:獨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細辛、秦艽、茯苓、肉桂、防風、川芎、人參、甘草、當歸、芍藥、乾地黃
- 功效:祛風濕,止痹痛,益肝腎,補氣血
- 適用:肝腎兩虧,氣血不足之風寒濕痹
-
青娥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組成:補骨脂、杜仲、胡桃肉、大蒜
- 功效:補腎強腰
- 適用:腎虛腰痛,起坐不利
-
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
- 組成:秦艽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甘草、羌活、沒藥、當歸、五靈脂、香附、牛膝、地龍
- 功效:活血祛瘀,通經止痛
- 適用:氣血痹阻經絡之腰痛
相關古籍論述
歷代醫家對久腰痛多有論述:
- 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腰痛證凡悠悠戚戚,屢發不已者,腎之虛也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腰痛尚有寒濕傷損之異,大抵寒濕多而虛熱少。」
- 《醫學心悟》謂:「腰痛有腎虛,有濕熱,有挫閃,有瘀血,有痰積,皆標也;腎虛其本也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