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瀉腸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瀉腸滑

病證名,屬中醫泄瀉範疇,指泄瀉日久不癒,以致腸道滑脫失禁之證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亦可見於成人,主因脾胃虛損,中氣下陷,或腎陽衰微,失於固攝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久瀉或誤用攻下之藥,損傷脾胃陽氣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清氣下陷,腸道失固。
  2. 中氣下陷:脾虛日久,升舉無力,致大腸滑脫,甚則脫肛。
  3. 腎陽不足:久病及腎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腸道失於溫攝,泄瀉不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泄瀉頻作,完穀不化,甚則滑脫不禁。
  • 面色㿠白,精神萎靡,肢冷畏寒。
  • 食少納呆,口淡無味。
  • 若兼脫肛,可見肛門墜脹,甚則直腸外脫。

辨證論治

1. 中氣下陷證

治法:益氣升提,固澀止瀉。
方藥

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,佐以訶子、赤石脂等固澀之品。
  • 訶子散(《蘭室秘藏》):訶子、罌粟殼、陳皮、乾薑,適用於滑脫甚者。

針灸

  • 取穴:足三里(健脾益氣)、天樞(調理腸腑)、百會(升提陽氣)、長強(固攝肛門)。
  • 手法:補法,可加灸。

2. 脾腎陽虛證

治法:溫補脾腎,澀腸止瀉。
方藥

  • 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人參、白朮、肉豆蔻、訶子、罌粟殼、肉桂、當歸、白芍、木香、甘草,適用於脾腎虛寒之久瀉滑脫。
  • 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: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,專治五更泄瀉,腎陽不足者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外治法:以五倍子、石榴皮煎湯熏洗肛門,或配合灸神闕、關元以溫陽固脫。
  • 食療:可選山藥、芡實、蓮子等健脾固腸之品煮粥調養。

此證多屬虛寒,治療需以溫補固澀為主,然需辨明虛實夾雜之證,避免過用收澀而滯邪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、李東垣等皆強調「治瀉需顧脾胃」,臨證時當細審病機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