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瀉

病證名,指泄瀉日久不癒之證。中醫認為,久瀉多因脾胃虛弱、腎陽不足或肝氣鬱滯等因素,導致水穀運化失常,清濁不分而下泄。其病程纏綿,反覆發作,常伴隨氣血虧虛、臟腑功能失調等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過用消導利水之藥,損傷脾胃陽氣,運化無權,水濕內停,下注大腸而成久瀉。《壽世保元·泄瀉》指出:「大抵久瀉,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,損其真陰,元氣不能自持,遂成久瀉。」
  2. 腎陽不足: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致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晨起泄瀉(五更瀉)為其典型表現。
  3. 肝氣乘脾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脾失升清,而見腹痛即瀉、瀉後痛減。
  4. 中氣下陷:久瀉傷氣,氣虛下陷,固攝無權,可兼見脫肛、谷道不合等症。《張氏醫通·大小府門》云:「久瀉,谷道不合,或脫肛,乃元氣下陷,大腸不行收令而然。」

證候特點

  • 大便溏薄,時輕時重,或完全不化。
  • 腹脹隱痛,喜溫喜按。
  • 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,肢冷畏寒。
  • 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健脾益氣、溫補腎陽、升提固澀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脾胃虛弱:參苓白朮散、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2. 腎陽不足:四神丸、附子理中湯。
  3. 肝鬱脾虛: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湯。
  4. 中氣下陷:補中益氣湯加訶子、肉豆蔻、五味子、烏梅等固澀之品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載:「補中益氣加訶子、肉果、五味、烏梅肉為丸,或四君子加防風、升麻。」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穴脾俞、腎俞、足三里、天樞等,以艾灸溫補為佳。
  • 食療:山藥、芡實、蓮子等健脾固腸之品煮粥調養。

久瀉屬慢性病證,需辨明虛實寒熱,標本兼治,以恢復臟腑功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