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久泄,病證名。泄瀉日久不愈,或兼見脫肛者。見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.泄瀉論》。又稱久瀉。多因正氣氣陷所致,治宜補虛、固澀。若邪戀正虛,則宜扶正祛邪兼顧。

久泄,中醫病名。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.泄瀉論》:「久泄者,其人氣陷,故泄不止。」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久泄者,其人氣虛,故泄不止。」《醫學入門》:「久泄者,其人氣虛,故泄不止。」

久泄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精血,津液不能輸布,則腸道失於濡養,而致大便溏薄,泄瀉日久不愈。
  2. 久病傷脾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精血,津液不能輸布,則腸道失於濡養,而致大便溏薄,泄瀉日久不愈。
  3. 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郁滯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精血,津液不能輸布,則腸道失於濡養,而致大便溏薄,泄瀉日久不愈。
  4. 外感六淫,邪毒侵襲,脾胃受損,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精血,津液不能輸布,則腸道失於濡養,而致大便溏薄,泄瀉日久不愈。

久泄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大便溏薄,日久不愈,或兼見脫肛。
  2. 腹痛,喜按,得熱則減。
  3. 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。
  4. 面色萎黃,四肢無力。
  5. 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久泄的治療,根據其病因病機,以健脾益氣、固澀止瀉為主。

  1. 脾虛氣陷型:症見大便溏薄,日久不愈,或兼見脫肛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面色萎黃,四肢無力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健脾益氣、固澀止瀉。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  2. 肝鬱脾虛型:症見大便溏薄,日久不愈,或兼見脫肛,腹痛,喜按,得熱則減,胸脅脹滿,噯氣,食欲不振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細。治宜疏肝理氣、健脾益氣、固澀止瀉。方用逍遙散加減。
  3. 外感六淫型:症見大便溏薄,日久不愈,或兼見脫肛,腹痛,發熱,惡寒,頭痛,身痛,舌淡紅,苔薄白,脈浮數。治宜解表散寒、健脾益氣、固澀止瀉。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。

久泄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。
  2. 起居有常,不宜熬夜,勞累過度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注意衛生,預防外感六淫。

久泄的治療,應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,根據其病因病機,辨證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