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嗽

證名,指咳嗽日久不癒之症,屬中醫內科常見病證。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,與「久咳」互為類證,然二者細微有別。久嗽多強調咳嗽病程纏綿,遷延難癒,其病因病機複雜,常涉及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為要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氣虛弱:久病耗傷肺氣,宣降失司,氣逆而咳。
  2. 脾虛生痰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濕成痰,上貯於肺,致咳嗽反覆。
  3. 腎不納氣:腎虛不能攝納肺氣,氣浮於上,發為虛咳。
  4. 陰虛肺燥:久咳傷陰,肺失濡潤,乾咳少痰,夜間尤甚。
  5. 外邪未清:風寒或風熱之邪未盡,鬱而化熱,或轉為內傷,咳嗽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嗽時作時止,病程逾月,或反覆發作。
  • 痰色或白或黃,質黏或稀,甚則痰中帶血。
  • 伴隨症狀如氣短乏力、胸悶、咽乾、盜汗等,依證型而異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肺氣虛證:咳聲低弱,痰白清稀,自汗畏風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  2. 痰濕蘊肺證:咳嗽痰多,色白黏膩,胸脘痞悶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
  3. 肺腎陰虛證:乾咳無痰,或痰少帶血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4. 肝火犯肺證:咳逆陣作,痰滯咽喉,胸脅脹痛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療久嗽以「辨證論治」為核心,注重標本兼顧:

  • 補肺益氣:選用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,黃芪、人參補益肺氣。
  • 健脾化痰:如六君子湯(《醫學正傳》),陳皮、半夏燥濕化痰。
  • 滋陰潤肺百合固金湯(《慎齋遺書》),百合、生地養陰清熱。
  • 清肝瀉肺黛蛤散(《醫說》)合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清肝火、瀉肺熱。

古籍論述

《景岳全書·咳嗽》云:「久嗽不已,必傷三陰。」強調久嗽與肺、脾、腎三臟虛損相關,治療需顧護正氣。《醫宗必讀》亦指出:「治咳須分新久,新咳在肺,久咳在腎。」提示久嗽病位漸深,當從根本調治。

久嗽一證,貴在明辨虛實寒熱,遣方用藥需契合病機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