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熱傷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久熱傷陰
久熱傷陰為中醫病理學名詞,指外感或內生之邪熱長期蘊結體內,未能及時清解,持續耗損人體津液與陰精,導致陰液虧虛的病理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有云「熱勝則腫,燥勝則乾」,久熱傷陰正符合此理,熱邪久羈,化燥傷津,進而損及臟腑陰分。
病因病機
熱邪來源可分為外感與內生:
- 外感熱邪:如溫病過程中,暑熱或溫毒之邪未徹底透解,邪熱內陷,耗傷陰津。
- 內生鬱熱:情志化火、飲食辛辣,或陰虛內熱日久,皆可化火灼陰。
熱為陽邪,其性燔灼,易劫陰液。初期多傷肺胃之津,若未及時調治,則深入下焦,累及肝腎真陰,形成「陰虛內熱」之惡性循環。
臨床表現
依陰傷程度與病位深淺,可分為以下兩類:
1. 肺胃陰傷
熱邪偏於上中二焦,症見:
- 皮膚乾燥、唇焦口燥
- 煩渴引飲,卻飲不解渴
- 乾咳無痰,或痰少質黏難咯
- 舌質紅而乾,少苔或無苔
- 脈象細數或虛數
此階段屬「津液耗傷」,肺失濡潤則咳逆,胃陰不足則口渴。
2. 肝腎陰虧
熱邪深入下焦,損及肝腎陰精,症見:
- 暮熱早涼(夜間發熱,清晨退熱)
- 手足心熱,甚則顫動
- 心悸神疲,耳鳴如蟬
- 口乾咽燥,舌絳少苔或剝苔
- 脈細數或沉弦
此階段已傷及「真陰」,肝陰虧虛則風動筋急,腎陰不足則虛火擾神。
理論延伸
- 與「陰虛火旺」之異同:久熱傷陰為病機過程,強調熱邪持續存在;陰虛火旺則屬結果,以虛火內生為主,二者常互為因果。
- 與「津虧」之層次差異:津傷多在氣分,表現為口渴、便結;陰傷已入血分,伴隨舌絳、潮熱等深層徵象。
此病理變化常見於溫病後期、消渴(糖尿病)、肺癆(結核病)等慢性熱性疾病,治療需以「清熱存陰」為法,兼顧滋養臟腑陰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