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嘈雜噯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嘈雜噯氣

證名,屬中醫脾胃病範疇,臨床表現以胃脘部嘈雜不適、痞滿脹悶,伴隨頻繁噯氣為主要特徵。此證多因心血不足,或痰火內擾,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調,胃失和降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血虛損:思慮過度或久病耗傷陰血,心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擾胃脘,引發嘈雜感。
  2. 痰火擾胃:飲食不節、嗜食肥甘厚味,釀生痰濕,鬱久化熱,痰火互結,阻滯胃氣,故見噯氣、痞滿。
  3. 脾虛濕困:脾胃運化乏力,水濕停聚,痰濁中阻,進一步影響胃氣通降,加重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嘈雜:胃中似飢非飢,似痛非痛,灼熱不適,時作時止。
  • 噯氣:氣逆上衝,頻頻呃逆,聲長而緩,多伴隨脘腹脹滿。
  • 兼證:或見惡心、泛酸,甚則胃脘隱痛,舌苔多黃膩或薄白,脈象弦滑或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清痰降火、健脾化濕為本,兼顧養血安神,調和氣機。

  1. 痰火偏盛:宜清熱化痰、和胃降逆,方用黃連溫膽湯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等)加減,或《松崖醫徑》所載秘傳加味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黃配伍化痰藥)。
  2. 心脾兩虛:若因心血不足,虛火擾胃,可選歸脾湯益氣補血,佐以黃連、梔子清心除煩。
  3. 濕濁中阻:以二陳湯平胃散燥濕健脾,佐枳實、厚朴行氣消痞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嘈雜:單指胃脘部煩雜不適,病因可涉虛(血虛、陰虛)、實(痰火、食滯)。
  • 噯氣:胃氣上逆之聲,多與肝鬱氣滯、痰濕阻胃相關,常為嘈雜之伴隨症狀。

此證需與胃痛吞酸等鑑別,關鍵在於辨明虛實寒熱,痰火與氣滯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