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瘧

定義與病因
久瘧,指瘧疾遷延不癒,反覆發作之病症。其病因多由外感暑邪或風邪,加之治療不當,如發汗、吐、下等法過度,導致正氣耗損,臟腑空虛,營衛失調,邪氣伏藏於體內,故而纏綿難癒。《諸病源候論·久瘧候》云:「瘧皆由傷暑及傷風所為,熱盛之時,發汗吐下過度,腑臟空虛,營衛傷損,邪氣伏藏,所以引日不瘥,仍故休作也。」

病機與證候
久瘧之病機,多與氣血陰陽虛損相關:

  1. 氣血虛損
    • 氣虛則寒:陽氣不足,溫煦無力,故見畏寒、神疲。
    • 血虛則熱:陰血虧虛,虛熱內生,故見低熱、潮紅。
  2. 脾胃虛弱
    • 胃虛則惡寒:胃陽不足,不能溫養肌表,故惡寒明顯。
    • 脾虛則發熱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而化熱,故見微熱。
  3. 陰火下流:腎陰不足,虛火下迫,與寒邪交爭,故寒熱交作,瘧疾反覆。

臨床表現多見:

  • 微寒微熱,發作不定時。
  • 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。
  • 口淡無味,食欲不振。
  • 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治法與方藥
久瘧屬虛證,治宜扶正為主,兼以祛邪,根據證型選方:

  1. 益氣養血,調和營衛
  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,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,適用於中氣下陷、氣虛發熱者。
    • 人參養榮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等,氣血雙補,適用於氣血兩虛之久瘧。
  2. 溫陽化陰,補火助陽
    • 附桂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:附子、肉桂、熟地黃等,溫補腎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、陰寒內盛者,所謂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。

相關概念
久瘧與一般瘧疾(參見「瘧疾」條)不同,後者多屬實證,以祛邪截瘧為主;而久瘧多屬虛證或虛實夾雜,需辨明氣血陰陽之偏衰,對證施治。

補充說明

  • 若久瘧兼見痰濕內阻,可佐以化痰祛濕之品,如二陳湯。
  • 若陰虛火旺明顯,可選用青蒿鱉甲湯(《溫病條辨》),養陰透熱。
  • 久瘧不癒,亦可見「瘧母」(脅下結塊),此時需配合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之法,如鱉甲煎丸。

久瘧之治療,貴在辨證精準,虛實兼顧,方能漸收全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