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逆

定義與病機
久逆為中醫病理學名詞,指臟腑經絡之氣機長期鬱滯不通,尤以氣血上逆或橫逆為主,未能順暢下行所致之病機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原文提及:「黃疸、暴痛、癲疾、厥狂,久逆之所生也。」意指多種頑固疾病,皆與氣機長期逆亂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機升降失常
    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運行依賴「升降出入」之動態平衡。若氣機久滯不降(如肝氣上逆、肺失肅降),或橫逆犯胃(如肝胃不和),皆屬「逆」之範疇。久逆則進一步導致氣滯化火、痰瘀互結,甚則耗傷陰血。
  2. 經絡臟腑關聯

    • 肝膽系統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鬱結或外邪侵擾,肝氣久逆可化火生風,引發眩暈、頭痛、目赤等症。
    • 脾胃系統:胃氣以降為順,若長期逆上(如呃逆、嘔吐),可能演變為「胃逆不納」之頑症。
    • 心肺系統:肺氣肅降受阻,久則痰壅氣喘;心火亢逆不降,可致失眠、狂躁。

臨床表現
久逆所致病症多屬慢性、反覆發作,常見如下:

  • 氣逆證候:如長期呃逆、咳嗽氣逆、頭脹痛。
  • 鬱熱證候:因氣滯化火,出現口苦、咽乾、煩躁。
  • 痰瘀互結:氣逆阻絡,日久成痰成瘀,可見胸悶、肢體麻木或腫塊。

古籍延伸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九針論》亦提到:「氣逆上,發為熱中。」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對「奔豚氣」(氣從少腹上衝)的描述,亦與久逆病機相關,進一步闡明氣機逆亂可波及多經。

治療原則
中醫調治久逆,首重「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」,具體治法包括:

  • 理氣降逆:如旋覆代赭湯降胃氣,沉香降氣散疏肝逆。
  • 清熱解鬱:黃連溫膽湯治痰熱內擾之逆。
  • 活血通絡:針對久病入絡,選用血府逐瘀湯等方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久逆病機可對應部分慢性功能性疾患,如頑固性呃逆、胃食道逆流、焦慮症伴隨的軀體症狀等,中醫從氣機調理著手,提供獨特辨治思路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需依臨床個案分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