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聾之中醫論述

病名釋義

久聾乃中醫耳科病證之一,指耳聾日久不癒之證候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專設久聾候,闡明此證特點為「勞傷甚者,血虛氣極,風邪停滯」,故病程纏綿難愈。《醫方考》更進一步指出:「久聾者病非一日,邪氣痺聚也」,強調其病程長久與邪氣痺阻之病機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經絡臟腑關係

足少陰腎經與耳竅關係密切,《諸病源候論》明言:「足少陰,腎之經,宗脈之所聚,其氣通於耳」。腎精虧虛則宗脈失養,耳竅失充,此為久聾發病之本。

病理因素

  1. 勞傷腎氣:過勞傷腎,腎精虧耗,耳竅失養
  2. 風邪滯留:初期風邪侵襲,久則邪氣痺阻絡脈
  3. 氣血兩虛:病程日久,氣血耗損,耳竅失榮
  4. 痰瘀互結:久病入絡,痰濁瘀血痺阻耳竅

臨床特徵

  1. 聽力減退:逐漸發生,持續不愈,多為雙側
  2. 耳鳴相伴:《醫方考》指出「凡是聾者,勢必耳鳴」,常伴蟬鳴或細弱聲響
  3. 虛損見症:多伴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、神疲乏力等腎虛症狀

辨證分型

1. 腎精虧虛型

  • 主症:耳聾日久,耳鳴如蟬,頭暈健忘
  • 兼症:腰膝酸軟,齒搖髮脫
  • 舌脈:舌淡紅,苔薄白,脈沉細

2. 氣血兩虛型

  • 主症:耳聾漸進,耳鳴聲低,勞則加重
  • 兼症:面色無華,心悸怔忡,倦怠乏力
  • 舌脈:舌淡,脈細弱

3. 痰瘀痺阻型

  • 主症:耳聾日久,耳鳴持續,如風吹潮湧
  • 兼症:頭重如裹,胸悶脘痞
  • 舌脈:舌暗或有瘀斑,苔膩,脈弦滑

治療原則

內治法

  1. 補益腎精:適用於腎精虧虛證,方選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加減
  2. 益氣養血:針對氣血兩虛證,方用歸脾湯、人參養榮湯化裁
  3. 化痰通絡:適用於痰瘀痺阻證,方選通竅活血湯合滌痰湯
  4. 標本兼治:久聾多虛實夾雜,常需補虛瀉實並用

經典方劑應用

  • 補中益氣湯:適用於中氣下陷所致清陽不升之耳聾
  • 益氣聰明湯:針對氣虛清陽不升兼有風熱者
  • 耳聾左慈丸:專為腎陰虧虛耳聾而設

相關理論發展

歷代醫家對久聾認識不斷深化: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精脫者耳聾」,奠定腎與耳關係理論基礎
  • 李東垣強調脾胃虛弱、清陽不升致聾之病機
  • 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重視瘀血致聾,創活血化瘀治法

久聾之治療需把握「久病必虛」「久病入絡」之特點,注重補虛不忘祛邪,通絡兼顧扶正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