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痢脫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痢脫肛

定義與病機

久痢脫肛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長期瀉痢導致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脫出肛門之外的病證。此證多因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所致。《醫學綱目》有云:「凡小兒所患瀉痢,皆因暑濕風熱,乘脾胃虛而得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脾氣虛,肺無所養,故大腸之氣虛脫而下陷也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長期瀉痢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無源,中氣不足則升舉無力。
  2. 濕熱下注:暑濕風熱之邪侵襲,與腸道積滯相搏,久則損傷腸絡。
  3. 氣血兩虛:久病耗氣傷血,氣虛則固攝無權,血虛則腸失濡養。
  4. 肺脾相關:肺與大腸相表裡,脾虛則肺氣不足,大腸失固而下陷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直腸黏膜或全層脫出肛外,輕者可自行回納,重者需手托復位。
  2. 兼症
    • 脫出物緋紅作痛:屬血虛有熱
    • 微紅作痛:屬氣虛有熱
    • 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納差便溏等脾虛症狀

辨證論治

1. 氣虛下陷型

證候:脫肛日久,遇勞即發,面色㿠白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弱。 治法: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 方藥

  • 主方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
  • 可合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強健脾益氣之功

2. 血虛有熱型

證候:脫出物緋紅,局部灼熱疼痛,口乾心煩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 治法:養血清熱,益氣升提 方藥

  • 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牡丹皮

3. 氣虛有熱型

證候:脫出物微紅,輕度疼痛,氣短乏力,舌淡紅,脈虛數。 治法:益氣清熱,升提固脫 方藥

  • 補中益氣湯佐四君子湯加牡丹皮

外治法

  1. 熏洗法

    • 五倍子煎湯加樸硝熏洗,有收斂固脫、清熱消腫之效
    • 石榴皮、枯礬煎湯熏洗亦佳
  2. 敷貼法

    • 五倍子粉、訶子粉等份,蜜調敷肛門周圍
    • 田螺冰片液外塗(活田螺去殼取肉,加冰片少許化水)

針灸療法

  1. 體針

    • 主穴:百會、長強、承山、足三里
    • 配穴:氣海、關元、大腸俞
    • 手法:補法,可加灸
  2. 耳針

    • 取直腸下段、大腸、脾、皮質下等穴

預防調護

  1. 飲食調養:宜食健脾益氣之品,如山藥、蓮子、芡實、大棗等
  2. 起居有常:避免久蹲久坐,勿過度勞累
  3. 導引法:可練習提肛運動,增強盆底肌肉力量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脫肛一證,因瀉痢日久,中氣下陷,腸胃薄瘦,故令肛門脫出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脫肛者,肛門突出也,有因久瀉久痢,脾腎氣陷而脫者。」均強調久痢傷脾、中氣下陷為本病主要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