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久痢
久痢,又稱「遷延痢」,指痢疾日久不癒,反覆發作或纏綿難癒之病症。多因痢疾初期失治、誤治,或正氣虧虛,導致邪氣留滯,損傷脾腎,中氣下陷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腎陽虛,氣血不足,腸道失於溫煦與固攝,故痢下纏綿難止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氣陷:久痢不癒,脾胃受損,運化失職,中氣下陷,致大腸固攝無力,故見痢下不止,甚或脫肛。
- 腎陽虛衰:痢久及腎,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脾土,致下焦虛寒,腸道失於溫養,故見腹冷隱痛,痢下清稀。
- 濕熱未清:若初期濕熱痢未徹底清除,餘邪留滯腸道,與氣血相搏,則見黏液血便,排便不爽。
- 陰血虧虛:久痢耗傷陰血,腸絡失養,可兼見口乾心煩、舌紅少津等陰虛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大便異常:痢下赤白黏凍,時輕時重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排便無力,裡急後重感減輕但纏綿不癒。
- 腹部症狀:腹中隱痛,喜溫喜按,或覺冷痛,腸鳴漉漉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,神疲乏力,食慾不振,甚則脫肛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或有齒痕,苔白滑或薄膩;脈沉細弱,或細數(若兼陰虛)。
證型辨治
-
脾虛氣陷證
- 主症:痢下頻繁,肛門墜脹,甚則脫肛,倦怠乏力。
- 治法: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。
- 代表方: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等)。
-
腎陽虛衰證
- 主症:五更泄瀉,痢下清冷,腹中冷痛,四肢不溫。
- 治法:溫補腎陽,固澀止痢。
- 代表方:四神丸合真人養臟湯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訶子等)。
-
陰虛夾濕證
- 主症:痢下赤白,量少黏滯,口乾心煩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養陰清腸,化濕和絡。
- 代表方:駐車丸加減(黃連、阿膠、當歸、乾薑等)。
-
寒熱錯雜證
- 主症:痢下赤白交雜,腹中冷痛,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寒熱並調,辛開苦降。
- 代表方:烏梅丸加減(烏梅、細辛、黃柏、黃連等)。
調護要點
久痢患者需注重飲食調攝,避免生冷油膩,宜選用健脾溫中之品,如山藥、蓮子、薏苡仁等。此外,情志調暢亦為關鍵,憂思過度易傷脾胃,加重病情。
久痢之治,貴在辨明虛實寒熱,標本兼顧,尤重扶正固本,方能漸復腸道功能,止痢癒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