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久咳
證名,指咳嗽日久不癒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咳論》,又稱「久咳嗽」、「久嗽」。其病因複雜,多由外邪留滯、臟腑內傷、氣血虧虛,或情志鬱結所致。歷代醫家對其病機與治法各有闡述,以下分述之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鬱熱:外感咳嗽遷延不癒,邪氣鬱而化熱,肺氣失宣,久而傷陰。
- 肺虛氣弱: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,久咳多因「肺虛極」,肺氣不足,宣降失常。
- 腎氣虧損:《萬病回春》認為,久嗽常與腎虛相關,腎陰不足則虛火上炎,灼傷肺津,形成「火炎水涸」之證。
- 情志鬱結:七情過極,氣機不暢,肝鬱化火,上逆犯肺,致咳嗽纏綿。
- 痰濕內阻: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痰濁壅肺,咳嗽反覆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耗傷氣血,肺失濡養,咳聲無力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肺氣虛弱
- 表現:咳聲低弱,氣短乏力,自汗易感。
- 治法:補益肺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。
-
陰虛肺燥
- 表現:乾咳無痰,咽乾聲嘶,午後潮熱。
- 治法:滋陰潤肺,方用清燥救肺湯或百合固金湯。
-
腎不納氣
- 表現:咳喘氣逆,動則加劇,腰膝酸軟。
- 治法:補腎納氣,方用都氣丸或麥味地黃丸。
-
痰濕鬱肺
- 表現:痰多黏稠,胸悶脘痞,苔白膩。
- 治法:燥濕化痰,方用加味二陳湯。
-
肝火犯肺
- 表現:咳引脅痛,痰少質黏,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清肝瀉肺,方用黛蛤散合瀉白散。
-
氣血兩虛
- 表現:咳嗽聲微,面色蒼白,心悸失眠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方用寧肺湯或阿膠四物湯。
特殊證型與方藥
- 痰熱久咳:痰黃稠黏,宜清金降火,用黃芩瀉白散。
- 乾咳無痰:屬「燥咳」或「鬱火」,先以逍遙散加桔梗開鬱,後用鱉甲丸滋陰。
- 久咳失音:肺氣閉鬱,宜清肺湯或杏仁膏潤燥開音。
- 久咳成癆:虛損明顯,宜保和湯調補肺腎。
其他療法
- 膏方調養:如百部膏、烏梅膏,適用於頑固久咳。
- 噙化法:以噙化丸緩解咽燥乾咳。
久咳之證,須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