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慣小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久慣小產
久慣小產,又稱「滑胎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婦科易知》。此症指婦女妊娠後,連續三次或以上自然流產,且多發生於相同妊娠月份,呈現反覆性、慣性之特徵。中醫認為,此病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病機主要涉及腎氣虧虛、衝任不固,或兼見脾虛、肝鬱、血瘀等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腎氣虛損: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。若先天腎氣不足,或房勞多產損傷腎精,導致衝任不固,胎失所繫,因而滑胎。
- 脾虛氣弱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氣虛弱,氣血不足,無以養胎,或中氣下陷,胎元不固。
- 肝鬱血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行不暢,胞宮氣血失和,影響胎元穩固。
- 血熱擾胎:素體陰虛,或外感熱邪,熱擾衝任,損傷胎氣,導致胎動不安甚至小產。
證型分治
中醫辨治久慣小產,首重調理衝任、固攝胎元,並依證型施治:
- 腎虛證:常見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,治以補腎固胎,方如壽胎丸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)加減。
- 脾腎兩虛證:兼見食少便溏、肢倦乏力,宜健脾益腎,選用泰山磐石散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熟地等)。
- 肝鬱證:伴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,治宜疏肝解鬱,佐以安胎,方用逍遙散合桑寄生散。
- 血瘀證:小腹刺痛、舌暗有瘀斑,需活血化瘀兼固胎,謹慎選用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、杜仲等。
調養要點
中醫強調「預培其損」,即未孕時先調理體質,孕後積極安胎。常用補腎健脾、養血和血之法,如服用毓麟珠調經種子,或以艾灸關元、足三里等穴溫養胞宮。此外,重視情志調攝,避免憂思勞倦,以利氣血平和,胎元穩固。
久慣小產之治療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程長短,辨證施治,方能標本兼顧,改善妊娠結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