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久喘
病證名,指喘證久延不癒者,屬中醫內科常見病證。其病機多因正氣虛衰,痰飲壅阻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臨床表現以氣短喘促、動則加劇、病程纏綿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久喘之證,多由外感六淫未及時調治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等因素,導致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肺氣虛弱,則宣降失常,氣逆而喘;脾為生痰之源,脾虛則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,痰飲上犯於肺,阻塞氣道;腎主納氣,腎虛則攝納無權,氣不歸元,呼多吸少,喘促難平。此外,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亦可加重喘證。
證候特點
久喘患者多表現為本虛標實之證。未發作時,以正氣虛弱為主,常見氣短乏力、語聲低微、動則喘甚、自汗畏風等肺脾腎虛損之象;發作時則以痰飲、氣逆為標,症見喘息氣粗、痰多黏稠、胸悶咳嗽,甚則不能平臥。
治療原則
根據《丹溪心法·喘》所載:「凡久喘之證,未發宜扶正氣為主,已髮用攻邪為主。」臨床治療需分階段辨證施治:
- 緩解期(未發時):以培補正氣為主,常用益氣固表、健脾化痰、補腎納氣之法。方如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合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以補肺健脾;腎虛者可用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加減,以溫腎納氣。
- 發作期(已發時):以攻邪為先,重在化痰降氣、宣肺平喘。痰熱壅肺者,可用定喘湯(麻黃、白果、桑白皮、款冬花等);寒痰阻肺者,可用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等)。若兼瘀血阻絡,可佐以活血化瘀之品,如丹參、赤芍等。
常用方藥
- 人參潤肺丸:適用於肺氣虛弱、久咳久喘者,具益氣補肺、潤燥平喘之效。
- 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:以人參、黃耆補益肺氣,熟地、五味子滋腎納氣,紫菀、桑白皮化痰止咳,適用於肺腎兩虛之喘。
- 蘇子降氣湯:主治痰涎壅盛、上實下虛之喘,以降氣化痰、溫腎納氣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湯藥外,針灸、穴位敷貼等外治法亦可輔助治療。如針灸選穴以肺俞、定喘、膻中、腎俞為主,以調理氣機、補益肺腎;三伏貼敷於背俞穴,可溫陽散寒,減少發作頻率。
久喘之證,病情複雜,需長期調攝,重視臟腑整體調理,尤以補益肺脾腎為關鍵,方能漸收穩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