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齒

久齒,又稱「恆齒」,乃人體乳齒脫落後所生之永久性牙齒。幼兒約自六歲起,乳齒逐漸鬆動脫落,由久齒替代,此過程稱為「換牙」。久齒之生長、穩固及榮枯,與中醫理論中「腎氣」之盛衰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
    中醫認為,腎藏精,主骨生髓,而「齒為骨之餘」,故牙齒之健康與否,直接反映腎氣之充盈程度。腎氣充沛者,久齒堅固、色澤潤白;若腎氣虛衰,則易見牙齒鬆動、枯槁,甚或早脫。
  2. 生長與腎氣盛衰相關
    久齒之萌發與更替,依賴腎精之滋養。幼兒時期腎氣漸充,故乳齒自然脫落,久齒順利生長;至老年,腎氣漸衰,齒牙搖動或脫落,亦為生理之常。此過程體現「腎氣」於人體發育與衰老中之關鍵作用。
  3. 經絡聯繫
    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均循行於齒齦,故久齒之健康亦與脾胃功能相關。胃火熾盛或陰虛內熱時,可能出現牙齦腫痛、齒衄等症,間接影響久齒之穩固。

臨床觀察與應用

  • 腎虛齒搖:常見於中老年或久病耗傷腎精者,症見牙齒鬆動、咀嚼無力,中醫多以補腎固齒法治之,如服用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等藥。
  • 齒槁:指牙齒乾枯無澤,多因腎陰虧虛或熱病傷陰所致,治宜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。

相關名詞參照

  • :泛指人體牙齒,中醫視為腎之外候,其狀態可診察腎氣與氣血盛衰。
  • 腎氣:推動生長發育之根本能量,與骨骼、牙齒、生殖等功能密切相關。

久齒之生理變化,不僅為人體發育之自然歷程,更是中醫診察腎氣盛衰與整體健康之重要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