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持索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持索然

「久持索然」為中醫脈診術語,指醫者切脈時,初按雖可觸及脈象,然持續按壓後,脈搏逐漸微弱難尋;或初按覺脈形浮大,久按卻反見指下模糊、難以捉摸。此脈象無論見於新病或久病,亦不論有無熱象,皆提示正氣大虛,屬氣血衰敗、臟腑功能嚴重受損之徵兆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脈象機理

    • 氣血失充:脈為血之府,賴氣以行。「久持索然」反映氣血極度虧虛,脈道失於充盈,故按之久則氣散血澀,脈動無力維繫。
    • 臟氣衰竭:心主血脈,肺朝百脈,脾統血生血。此脈象多與心脾肺三臟虛衰相關,尤見於重病晚期或元氣耗竭者。
    • 浮大無根:若初按浮大,久按反失,屬「真臟脈」範疇,為陰陽離決、虛陽外越之危候,類似「釜沸脈」或「魚翔脈」之變象。
  2. 臨床意義

    • 虛損重症:常見於癆瘵、失血過多、久病耗傷,或腫瘤晚期患者,正氣潰散,難以收攝。
    • 預後判斷:此脈多提示病勢深重,若兼見神昏、汗出如油等症,恐為陰陽離絕之兆,屬中醫「死脈」之一。
  3. 鑑別要點

    • 與「微脈」區別:微脈始終微弱如絲,而「久持索然」初按或可見形,久按方顯虛衰本質。
    • 與「散脈」區別:散脈浮亂無根,至數不齊;「久持索然」則以「久按失蹤」為特徵,未必伴至數異常。

古籍考據

《脈經》提及「脈浮而散,久按反無者,氣血俱亡」,與此脈象相類;《景岳全書》亦載「按之久索,元精竭也」,強調其與腎精虧竭之關聯。後世醫家多將此脈歸於「絕脈」範疇,視為「胃氣已敗」之表現。

此脈象臨床雖罕見,然一旦出現,必當深究病機,結合四診,以辨臟腑虛損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