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久持

久持為中醫脈診術語,指醫師切按脈象時,需持續較長時間以深入體察脈搏變化。此手法尤適用於辨識某些特殊脈象,如促脈、結脈、代脈等,因這類脈象或間歇出現,或深藏不顯,短暫把脈恐難以捕捉其特徵,故須延長按脈時間,方能準確判斷。

中醫脈學中的理論依據

  1. 脈象的動態特性
    中醫認為脈象隨氣血運行而變化,尤其氣機紊亂或臟腑功能失調時,脈象可能呈現不規則節律。例如:

    • 促脈:數而時止,主陽盛熱極或氣滯血瘀。
    • 結脈:緩而時止,主陰盛寒凝或氣血虛弱。
    • 代脈:止有定數,主臟氣衰微或痛症驚恐。
      此類脈象的「止歇」現象,需透過久持反覆驗證,避免誤診。
  2. 脈位深淺與氣血盛衰
    部分脈象如沉脈、伏脈,因氣血內藏或邪氣深伏,脈搏顯現微弱,短暫切按易疏漏。久持能逐步感知脈位深淺與力度變化,輔助辨別虛實寒熱。

  3. 脈神與胃氣
    中醫重視脈中「胃氣」(和緩從容之象),久持可觀察脈象是否「有神」,即節律均勻、柔和有力。若脈來乍疏乍密,久持後更能判斷胃氣存亡,推測預後。

臨床應用與辨脈要點

  • 辨別相似脈象:如結脈與代脈皆見止歇,然代脈止有定數,結脈止無規律,久持可釐清差異。
  • 評估病情進退:久持能追蹤脈象動態變化,如由弦緊轉緩,提示邪氣漸退;若由滑轉澀,恐氣血瘀滯加重。

總結,久持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延時操作,更體現中醫「以常達變」的診斷思維,透過細緻體察,揭示脈象背後的病機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