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久病發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久病發驚
病證名,首載於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著之《醫林改錯》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久病纏綿,耗傷氣血,導致氣血兩虛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而發驚搐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久病致虛」,氣血不足難以濡養心神與筋脈,故呈現虛性驚風之象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常見身熱起伏不定,面頰潮紅如妝(虛陽外浮之徵),形體消瘦,肌肉脫削,肢體偶見微弱抽動(「似搐非搐」),或時有神識昏蒙、氣息微弱等氣虛神憊之候。此類驚搐與實熱生風之急驚風迥異,乃「虛極生風」所致,故抽動無力,且多伴隨氣血虧虛之兼症。
治法與方藥:
治療當以「健脾益氣,養血熄風」為原則,着重補益後天之本,佐以寧神鎮驚。王清任所創之可保立蘇湯為代表方劑,其組方如下:
- 補氣固本: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甘草,健運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。
- 養血柔肝:當歸、白芍,滋養肝血,緩解筋脈拘急。
- 補腎填精:山萸肉、枸杞、破故紙(補骨脂)、核桃肉,補益下元,助先天以養後天。
- 安神定志:酸棗仁,斂汗寧心,協調神魂。
此方重在溫補,可隨證加減:若陰虛明顯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;虛風甚者,佐以天麻、鈎藤平肝熄風。
中醫理論延伸:
此證體現中醫「肝脾同調」與「治風先治血」之思想。脾虛則氣血不足,肝血虧則風動,故治驚需從補虛入手,而非一味鎮潛。此外,「久病入腎」,方中補腎之品亦含「子病及母」之考量,透過補腎氣以助脾土運化,間接養肝熄風,彰顯中醫整體辨治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