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子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子皰

病名源流
九子皰之名,首載於明代醫籍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二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。皰,古稱皮膚膿瘍或腫起之疾,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有「潰小皰而發痤疽」之述,意指小皰潰破可引發深層癰疽,反映古人對皰瘡發展之觀察。九子皰特徵為頸項、腋下等處反覆發作之多發性疙瘩或膿皰,其形小而簇生,狀若串珠,故以「九子」喻其數多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九子皰多與「瘰癧」(淋巴結結核)相關,病機核心為痰濕凝結、氣滯血瘀,或兼感風熱毒邪。其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內因:情志鬱結、肝氣不疏,致氣滯痰凝;或肺腎陰虛,虛火煉液成痰,痰火搏結於經絡。
  2. 外因:風熱邪毒外襲,與內蘊之痰濕相合,壅滯肌腠,化腐成膿。

臨床表現
初起為皮下硬結,膚色如常或微紅,漸增大成皰,觸之疼痛,潰後流黃白稠膿,或夾敗絮狀物(痰核)。多發於頸側、腋下、腹股溝等肝經、少陽經所過之處,常纏綿難癒,反覆發作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痰氣互結證:皰核堅硬,推之可動,伴胸脅脹悶,舌淡苔白膩。治宜疏肝化痰,方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。
  2. 痰熱蘊毒證:皰腫紅熱,疼痛明顯,或伴發熱,舌紅苔黃。治宜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,方用仙方活命飲合消瘰丸。
  3. 陰虛火旺證:皰核潰後膿稀,久不收口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外治法
未潰者可用沖和膏外敷以消腫散結;已潰者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針灸可取肘尖、肩井等穴,或火針點刺局部以溫通散結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將九子皰歸於「癧瘡門」,與瘰癧互參,強調其「痰毒流注」之性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亦載「結核如串珠者,屬痰火鬱結」,治法與九子皰相通,可見其臨床辨治之一貫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