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轉

「九轉」一詞源於道教外丹術,原指煉製外丹的次數。外丹術認為,丹藥經過反覆燒煉的次數越多,其藥力越強,服用後成仙的速度也越快,其中以「九轉」為最高境界。《抱樸子內篇·金丹》對此有詳細記載,強調九轉金丹的煉製過程繁複,需經歷多次提純與昇華,方能達到至臻境界。

後世內丹術借鑒此概念,將「九轉」引申為內丹修煉的不同層次與階段。在內丹學中,「九轉」不僅代表修煉時間的持久,更象徵內丹煉養的九個關鍵步驟:

  1. 降丹:引導先天之氣沉降至下丹田,奠定煉丹基礎。
  2. 交媾:陰陽二氣於丹田中調和,形成丹母。
  3. 養陽:強化陽氣,使真氣充盈。
  4. 養陰:滋養陰液,平衡陰陽。
  5. 換骨:真氣滌蕩筋骨,改善體質。
  6. 換肉:氣血通達肌膚,使肉身趨於純淨。
  7. 換五臟六腑:內氣滲透臟腑,強化功能。
  8. 育火:以真火溫養金丹,使其成熟。
  9. 飛升:金丹圓滿,達到超凡境界。

此外,《修真太極混元指玄圖·秘傳還丹訣》提出另一種解釋,認為「九轉」是五臟真氣、三田(上、中、下丹田)真氣與神水(腎精所化之液)在下丹田融合的過程。此過程需反覆運轉,使精、氣、神三者合一,最終凝結成丹。

在中醫理論中,「九轉」的概念亦與氣血運行、臟腑調和相關聯。修煉者通過特定的呼吸法、導引術及靜坐,逐步調節體內陰陽,使氣血周流不息,達到養生延年的效果。此概念雖源自道教修煉,但其核心思想與中醫「調和陰陽」、「煉精化氣」的養生理論相通,成為傳統養生文化中的重要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