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注

九注為中醫病名,指九種因外邪侵襲或內傷積滯所致的註病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諸註候》。此類病症多因正氣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留注經絡臟腑,導致氣血失調,病程纏綿難癒。以下分述九種註病之病因病機與臨床特點:

  1. 風注
    因風邪侵襲,流注肢體關節,症見遊走性疼痛、肌膚麻木,或兼見惡風、發熱等表證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病情多變,易反覆發作。
  2. 寒注
    寒邪客於經脈,氣血凝滯,症見局部冷痛、拘急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。寒性收引,易傷陽氣,久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  3. 氣注
    情志失調或氣機鬱滯,使氣血逆亂,注於某處。症見脹痛走竄,時輕時重,或伴胸脅滿悶、噯氣等,與肝鬱氣滯相關。
  4. 生注
    泛指因生活失節、勞倦過度,致正氣耗傷,邪氣留注。症見疲憊乏力、肢體困重,或兼見納差、失眠等,病勢緩而纏綿。
  5. 涼注
    多因貪涼飲冷,寒濕內生,注於脾胃或筋骨。症見腹冷痛、泄瀉,或關節重著酸痛,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6. 酒注
    長期飲酒過度,濕熱酒毒蘊積,注於肝膽脾胃。症見脘腹痞滿、口苦、溲赤,甚則黃疸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7. 食注
    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,注於腸胃。症見脘腹脹痛、噯腐吞酸,或泄瀉臭穢,苔厚膩,脈滑實。
  8. 水注
    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或注於關節。症見浮腫、身重,或關節腫脹積液,小便不利,舌淡胖有齒痕。
  9. 屍注
    與瘵病相關,多因癆蟲或穢濁之氣侵襲,注於臟腑。症見羸瘦、潮熱、咳嗽咯血,病程遷延,類似肺癆等慢性消耗性疾病。

九注之辨證,需結合病因、病位及氣血津液盛衰,治療上或以祛邪為主,或扶正祛邪並舉,如風注宜祛風通絡,寒注當溫經散寒,氣注需疏肝理氣,食注則消導和中,總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為要。歷代醫家對註病之論述,亦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