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種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種心痛

概念源流

「九種心痛」一詞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》,書中記載九痛丸「治療九種心痛」,然未詳述具體分類。至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心臟》始明確提出九種心痛之分類,後世醫家如《張氏醫通》、《醫學心悟》、《類證治裁》等各有發揮,雖名目略有差異,然基本涵蓋心痛之主要病因病機。

九種心痛分類詳解

1. 蟲心痛

因腸道寄生蟲擾動所致之心痛,特徵為痛時攻衝不定,伴有面色乍青乍白,或吐清水,或嗜食異物。蟲擾則痛作,蟲靜則痛止,常與飲食不潔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蛔蟲貫心則心痛」,治宜安蛔止痛,方用烏梅丸加減。

2. 註心痛(疰心痛)

「註」與「疰」通,指具有傳染性或遷延難癒之特性。此類心痛多因外感穢濁之氣,或情志久鬱,導致氣血逆亂,痛處固定,纏綿難愈,或伴有寒熱往來。《聖濟總錄》言其「如物所注,歇則復作」,治當化濁解毒,方選五疰丸或蘇合香丸。

3. 風心痛

因風邪客於心脈所致,特點為痛無定處,遊走不定,或兼見惡風、汗出等表證。《素問·痺論》云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」,風性善行數變,故痛處遊移。治宜祛風通絡,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
4. 悸心痛

與心神不寧相關,症見心痛伴心悸怔忡,驚恐不安,多因氣血虧虛或痰火擾心所致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「悸而痛者,虛也」,治當養心安神,虛者用歸脾湯,痰火者用黃連溫膽湯。

5. 食心痛

因飲食不節,食滯中焦,胃氣上逆犯心所致。特徵為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痛而拒按,得食更甚。《醫宗金鑒》謂「食滯則氣壅,氣壅則血瘀」,治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。

6. 飲心痛

因水飲內停,上凌心陽所致,症見心痛伴胸悶喘促,咳吐痰涎,甚則不得平臥。《金匱要略》云「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」,治當溫陽化飲,方選苓桂朮甘湯或小半夏加茯苓湯。

7. 冷心痛(寒心痛)

因寒邪客於心脈,或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所致。特點為痛勢劇烈,得溫則減,遇寒加劇,面色蒼白,四肢不溫。《醫門法律》言「寒主收引,故痛急」,治宜溫陽散寒,方用當歸四逆湯或烏頭赤石脂丸。

8. 熱心痛

因熱邪蘊結心脈,或陰虛內熱所致。症見痛處灼熱,心煩口渴,面赤尿黃,舌紅苔黃。《丹溪心法》稱「熱痛者,脈數而實」,治當清熱瀉火,實熱用黃連解毒湯,陰虛用天王補心丹。

9. 去來心痛

其痛時作時止,來去無定,多因氣機鬱滯,或正虛邪戀所致。《證治匯補》描述「乍間乍甚,去來無時」,治當調和氣血,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。

辨證要點

歷代醫家對九種心痛之分類雖有出入,然皆本於病因病機而立論。辨證時需注意:

  • 疼痛性質:刺痛多血瘀,脹痛多氣滯,絞痛多寒凝,灼痛多熱鬱
  • 誘發因素:飲食相關多食痛,情志相關多氣痛,氣候相關多風寒痛
  • 伴隨症狀:嘔吐涎沫多飲痛,心悸不寧多悸痛,寒熱往來多疰痛

治法總則

治療九種心痛,當遵循「通則不痛」之原則,根據不同證型施治:

  • 蟲痛以安蛔為主
  • 疰痛以解毒為先
  • 風痛當祛風
  • 悸痛宜安神
  • 食痛需消導
  • 飲痛應化飲
  • 冷痛主溫散
  • 熱痛重清泄
  • 去來痛調氣機

九種心痛之說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,臨證時需詳辨病因,審證求因,方能對證施治,取得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