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針:中醫針具的完整體系
九針為中醫傳統針灸療法中所使用的九種針具總稱,最早記載於《黃帝內經》,是古代醫家根據不同病症與治療需求所發展出的專業工具系統。《靈樞·官針》明確指出:「九針之宜,各有所為;長短大小,各有所施也,不得其用,病弗能移。」強調九針在形制與功能上的專門化設計,須依病症特性精準選用方能奏效。
九針的具體形制與臨床應用
- 鑱針
形似箭頭,針頭鋒利,長一寸六分。主要用於淺刺皮膚以瀉陽熱,適用於頭面及淺表熱症,現代亦有用於放血療法。 - 員針
針身圓柱狀,針頭卵圓形,長一寸六分。設計以按摩分肉為主,用於按壓經絡而不傷肌肉,適合氣滯性疼痛與經絡疏通。 - 鍉針
針頭如粟米般圓鈍,長三寸五分。以按壓穴位為主要手法,適用於體弱患者或畏針者,通過經氣引導達到治療效果。 - 鋒針
三棱針形制,針刃鋒利,長一寸六分。專用於刺絡放血,治療瘀血、熱毒壅盛等症,如咽喉腫痛、局部瘀腫。 - 鈹針
形如寶劍,寬二分半,長四寸。屬外科用針,用於排膿切開,古代應用於癰疽等化膿性病變,功能類似現代手術刀。 - 員利針
針身略粗,針尖圓而銳利,長一寸六分。用於急症疼痛,如急性腰痛或頑固痹症,可深刺以通調頑滯之氣。 - 毫針
細如毫毛,長一寸六分或三寸六分。為現代最常用針具,適用範圍廣泛,通過提插捻轉手法調和氣血,治療內科、痛症等多種疾病。 - 長針
針身細長,達七寸。用於深刺肌肉豐厚處,如臀部或大腿,治療深部痹症或遠端透穴刺法。 - 大針
針體粗大,長四寸。源於古代「燔針」,後用於關節積水或頑固性腫脹的穿刺引流,亦為火針療法前身。
理論基礎與發展脈絡
九針體系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與「工具專精化」的結合。《黃帝內經》將九針與天地陰陽、四時五行相聯繫,如《靈樞·九針論》提出「九針者,天地之大數也」,認為針具形制對應自然法則。其中鑱針應天、員針應地、鍉針應人,展現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歷代醫家對九針的應用各有發揮,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細化操作手法,而現代臨床則以毫針為主體,結合鋒針放血、鍉針按壓等技術,使九針體系在當代針灸中仍保有重要地位。九針不僅是治療工具,更是中醫辨證思維與技術多元性的具體呈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