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臟乃中醫學重要理論概念,首見於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:「故神臟五,形臟四,合為九臟。」此說將人體內臟分為「五神臟」與「四形臟」兩大體系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。
一、五神臟:藏精氣而主神明
五神臟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其功能超越解剖器官,強調臟腑與精神活動的密切關聯。
-
心:
- 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血脈而藏神,統領五臟六腑。心氣充沛則神志清明,反之易現心悸、失眠。
- 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。」
-
肝:
- 主疏泄而藏魂,調暢氣機與情志。肝氣鬱結可致抑鬱易怒,肝血不足則魂不守舍,多夢紛紜。
- 肝亦主謀慮,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其為「將軍之官」。
-
脾:
- 主運化而藏意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虛則意不專,常見思慮過度或記憶衰退。
- 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言:「脾主裹血,溫五臟。」
-
肺:
- 主氣司呼吸而藏魄,與魄力相關。肺氣虛弱易生悲憂,魄力不足則行動遲緩。
- 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稱肺為「相傅之官」。
-
腎:
- 主藏精而藏志,為先天之本。腎精充足則意志堅定,腎虛則恐怯善忘。
- 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腎藏精,精舍志。」
二、四形臟:傳化水穀而主形體
四形臟包括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,主司飲食傳化與排泄,其功能偏重於有形物質的代謝。
-
胃:
- 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腐熟,與脾共稱「後天之本」。胃氣宜降,失常則見嘔逆、脹滿。
-
大腸:
- 主傳導糟粕,《靈樞·本輸》稱其為「傳導之官」。大腸燥熱可致便秘,虛寒則生泄瀉。
-
小腸:
- 主泌別清濁,將水穀精微與糟粕分離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謂其「受盛之官」。
-
膀胱:
- 主貯存與排泄尿液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「津液之府」。氣化失常則癃閉或遺尿。
三、九臟理論的臨床意義
九臟體系貫穿中醫診療,如《傷寒論》重視「保胃氣」以養形臟,《溫病條辨》則強調「護心神」以安五臟。診脈時,三部九候法亦對應九臟氣血盛衰,如「寸關尺」分候心肺、肝膽、腎膀胱等,體現形神共調的辨證思維。
此理論更深化了臟腑間的聯繫,例如:
- 心與小腸相表裏:心火熾盛可移熱於小腸,致小便赤痛。
- 肺與大腸相表裏:肺氣不降常引發大腸秘結。
九臟學說不僅是生理分類,更是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「形神一體」哲學的具體實踐,為後世臟象學說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