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痛
九痛為中醫婦科病名,屬「帶下三十六疾」之一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八》,指婦人九種以疼痛為主的病證。其病因多與風寒濕邪侵襲、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,或情志內傷相關,病機涉及肝、腎、衝任二脈功能失常。以下分述九痛具體表現及中醫理論解析:
- 陰中痛傷
指外陰或陰道內疼痛,多因房事損傷、濕熱下注,或陰血虧虛所致。濕熱者可見局部紅腫灼痛;虛證則伴陰部乾澀,舌紅少苔。 - 陰中淋痛
小便時陰道刺痛,淋瀝不暢,屬「淋證」範疇。濕熱結於下焦,膀胱氣化不利,常兼尿頻、尿急,舌苔黃膩。 - 小便即痛
排尿時尿道疼痛,與淋痛相似但病位偏前。心火下移小腸或肝經濕熱下注,可伴小腹脹滿,脈弦數。 - 寒冷痛
陰部或小腹冷痛,得溫則減。多因寒客胞宮,陽氣不運,或腎陽虛衰,失於溫煦,可見畏寒肢冷,經色黯紫。 - 月水來腹痛
即「痛經」。氣滯血瘀者經前脹痛拒按;寒凝血瘀則經行冷痛,得熱稍緩;氣血虛弱則經後隱痛,按之痛減。 - 氣滿並痛
小腹脹滿疼痛,與情志相關。肝鬱氣滯,衝任受阻,常見胸脅脹悶,經前加重,脈弦。 - 汁出陰中如蟲囓痛
陰部滲液伴蟲爬樣刺痛,多屬濕熱生蟲或肝經風毒。濕熱者帶下黃臭;陰血不足者則皮膚乾癢脫屑。 - 脅下皮痛
脅肋部皮膚疼痛,或連及少腹。肝經布脅肋,氣滯血瘀或風邪外襲經絡,可見刺痛或遊走性疼痛。 - 腰痛
婦人腰痛多與腎虛、帶脈失約相關。腎精虧虛則痠軟無力;寒濕阻絡則重痛遇冷加劇;瘀血者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。
中醫辨治要點
九痛雖分列九證,臨床須辨虛實寒熱。實證以疏肝理氣、清熱除濕、活血化瘀為主;虛證則補腎填精、養血柔肝。用藥如龍膽瀉肝湯治濕熱下注,少腹逐瘀湯治寒凝血瘀,左歸丸調補腎陰等,需依證選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