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守為中醫與道家養生之核心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與道教典籍,強調人體陰陽平衡、精氣神調攝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理論之關聯:
一、守和
「和」為中醫「陰陽平衡」之體現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陰平陽祕,精神乃治。」守和即調和臟腑氣血,使陰陽相濟。如肝主疏泄屬木,若過亢則克脾土,需以柔肝養血之法(如白芍、枸杞)斂其陽氣,達「木土相和」之境。
二、守信
「信」對應中醫「神守」理論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心藏神,肺藏魄。」守信強調精神內斂,避免過度思慮耗傷心脾。中醫以「恬惔虛無」為則,可配合靜坐、調息(如六字訣)以固守元神,防「七情過極」致病。
三、守氣
氣為生命之本,《難經》謂:「氣者,人之根本也。」守氣重在培補先天腎氣(元氣)與後天脾胃之氣(穀氣)。如艾灸關元、氣海以溫養腎陽,食療用黃耆、山藥健運脾氣,使「真氣從之」。
四、守仁
「仁」通於中醫「肝德」。《千金要方》指出:「肝病者,宜存仁心。」肝主情志,仁心能疏解鬱結,避免肝氣橫逆。臨床可見情志抑鬱者,以逍遙散疏肝解鬱,佐以仁厚之心性修養,助氣機條達。
五、守簡
簡約之道契合中醫「節欲保精」思想。《類經》強調:「善養生者,必寶其精。」守簡即節制飲食、房事,避免過勞耗精。如《飲膳正要》提倡「五穀為養」,反對膏粱厚味,以減脾胃負擔。
六、守易
「易」為順應自然,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詳述四時調攝之法。如春養肝而夜臥早起,夏養心使志無怒。守易者不逆天時,起居有常,外避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,內調五志。
七、守清
清淨無為合於「心主神明」之要。《醫門法律》云:「心不清則神不寧。」守清需少欲寡求,避免心火亢盛(如口瘡、失眠)。可練書法、琴藝以清心,或飲竹葉、蓮子心茶降火安神。
八、守盈
「盈滿則虧」對應中醫「亢害承制」理論。如《素問》警示:「壯火食氣。」養生當知足節用,如服補藥忌過量(人參誤用反致氣滯),運動需「形勞而不倦」,守「中和」之道。
九、守弱
「柔弱勝剛強」體現中醫「陰柔」智慧。《老子》言:「柔弱者生之徒。」臨床上,過度耗散陽氣(如熬夜、劇烈運動)易致「陽亢陰竭」。守弱即養陰斂陽,如亥時(21-23點)前臥以涵養肝血,或習太極拳以柔克剛。
九守之說,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與道家養生之融合,透過內外兼修,使形神俱備,臻於「陰陽和合」之長生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