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竅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竅出血

病證名,又稱大衄,指人體九竅(雙目、雙耳、鼻孔、口、前陰、後陰)同時出血之危重證候。《諸病源候論·血病諸候》載:「凡榮衛大虛,府藏傷損,血脈空竭,因而恚怒失節,驚忿過度,暴氣逆溢,致令腠理開張,血脈流散也,故九竅出血。」說明此證多因臟腑虛損、氣血衰敗,復加情志過極,導致氣逆血溢,絡脈破損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正氣虛衰:榮衛不足,臟腑損傷,血脈空虛,氣不攝血,血無所依而外溢。
  2. 情志過激:暴怒驚恐,肝氣上逆,迫血妄行,致腠理開泄,九竅血溢。
  3. 外感疫癘:疫毒熾盛,侵襲血分,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。
  4. 中毒損絡:誤食毒物或藥石過峻,毒熱內攻,損傷血絡,引發廣泛出血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兩虛型

    • 證候:面色蒼白,氣短乏力,出血量多而色淡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攝血,固脫止血。
    • 方藥側柏散(側柏葉、生地黃、黃芩等)加黃芪、人參。
  2. 肝火上炎型

    • 證候:頭痛目赤,煩躁易怒,出血色鮮紅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,配合髮灰、梔子炭。
  3. 疫毒熾盛型

    • 證候:高熱煩渴,斑疹隱現,出血勢急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化斑。
    • 方藥清瘟敗毒飲合犀角地黃湯(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  4. 驚恐氣亂型

    • 證候:卒受驚駭,神志不寧,九竅血溢。
    • 治法:鎮驚安神,收斂止血。
    • 方藥硃砂安神丸加血餘炭、煅龍骨。

外治法

  • 局部止血:以百草霜(鍋底灰)、油髮灰(血餘炭)、龍骨末等研細,吹敷出血處,或配伍生地黃汁調塗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大衄:泛指多竅出血,範圍較九竅出血略小。
  • 衄血:專指鼻衄,或廣義之五官出血。
  • 中毒出血:因毒物損傷所致,需辨明毒源對證解毒。

此證多屬危急,歷代醫家強調「有形之血難速生,無形之氣宜急固」,臨證需緊扣病機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