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竅出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10-19
名詞介紹
九竅出血,又名大衄。是指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前陰、後陰九竅同時出血的病證。九竅出血,是中醫學對於人體頭面部九個孔竅出現異常出血現象的總稱。九竅包括:眼、耳、鼻、口、舌、前陰、後陰。這些部位的出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,常見於內外邪氣侵擾、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失常等。九竅出血在中醫中被認為是一種氣血運行失調的表現,往往反映出體內病理變化,需要根據出血的具體部位及伴隨症狀,辨證論治。
《諸病源候論.血病諸候》中說:「凡榮衛大虛,府藏傷損,血脈空竭,因而恚怒失節,驚忿過度,暴氣逆溢,致令腠理開張,血脈流散也,故九竅出血。」
九竅出血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情志因素:情志不暢,氣機逆亂,可導致九竅出血。
- 外感因素:感受外邪,如風寒、風熱等,可導致九竅出血。
- 內傷因素:如脾胃虛弱、肝腎不足等,可導致九竅出血。
- 其他因素:如血液病、腫瘤等,也可導致九竅出血。
一、九竅出血的具體分類與病因
-
眼睛出血(眼出血)
- 病因:常由於肝火上炎、肝血不足或外部刺激(如風邪、外傷)導致。肝火旺盛使氣血上衝至目,導致眼內毛細血管破裂,引起眼部充血或出血。
- 臨床表現:眼白出現紅血絲,嚴重時可能有結膜出血,伴隨視力模糊、目赤腫痛。
- 治療原則:清肝瀉火、涼血止血,必要時疏風解表。
-
耳朵出血(耳出血)
- 病因:常見於肝火上炎或外傷所致。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耳」,肝火旺盛時會導致氣血上衝至耳部,引發耳朵出血。
- 臨床表現:耳道有血液滲出,可能伴有耳鳴、聽力下降,常見於外耳道受傷或感染等。
- 治療原則:清肝火、涼血止血,若為外傷引起,則應外治止血並抗感染。
-
鼻出血(鼻衄)
- 病因:鼻衄是最常見的九竅出血之一,通常由肺熱、胃火、肝火上炎引起,也可能由外邪入侵或氣血虛弱所致。肺主氣與呼吸,肺熱或燥邪侵犯容易導致鼻腔血管破裂。
- 臨床表現:鼻腔出血,輕則鼻血點滴,重則大量出血。伴隨口乾、咽喉疼痛、面赤等。
- 治療原則: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,必要時養陰潤肺。
-
口腔出血(齒衄、牙齦出血)
- 病因:口腔出血多由胃火過盛或脾氣虛弱引起。中醫認為「脾統血」,脾氣虛弱時無法統攝血液,容易導致出血;而胃火旺盛則會引發口腔上火,造成牙齦出血。
- 臨床表現:牙齦出血、牙周炎,伴隨口乾、口苦、口臭等症狀。
- 治療原則:瀉胃火、健脾攝血,必要時可涼血止血。
-
舌出血
- 病因:多由心火上炎或心脾兩虛引起。心火旺盛時,火邪上炎至舌,引發舌體出血;心脾兩虛則可能導致舌體內的血液滯留而溢出。
- 臨床表現:舌上有小血點或血泡,嚴重時可見舌面出血,伴隨心煩、失眠、口舌生瘡等。
- 治療原則:清心火、養心脾,涼血止血。
-
前陰出血(尿血、陰道出血)
- 病因:前陰出血主要包括尿血和陰道出血。尿血常見於腎虛、濕熱下注等情況,陰道出血則可能與肝腎虛弱或血熱妄行有關。
- 臨床表現:
- 尿血:尿中帶血,伴隨腰膝酸軟、排尿疼痛或頻繁。
- 陰道出血:非月經期間陰道出血,可能伴有月經不調、經量過多或過少。
- 治療原則:
- 對於尿血:滋陰補腎,清熱利濕,必要時止血化瘀。
- 對於陰道出血:調經止血,根據病因進行滋補肝腎或清熱涼血。
-
後陰出血(便血)
- 病因:後陰出血多由脾虛或濕熱下注、大腸功能失調所致。脾氣虛弱無法統攝血液,導致血液滯留於大腸;或濕熱蘊結損傷腸道,導致便血。
- 臨床表現:大便中帶血,血色鮮紅或暗紅,伴隨肛門灼熱感、腹痛、便秘或腹瀉等。
- 治療原則:健脾補氣、清熱利濕,必要時涼血止血。
二、九竅出血的辨證論治
中醫在治療九竅出血時,強調根據病因辨證施治。出血的具體部位不同,反映的臟腑失調也不同,因此治療方法也有所區別。
1. 熱盛迫血妄行
- 病機:火熱之邪過盛,灼傷血脈,迫使血液妄行而出。
- 常見症狀:多見於鼻出血、牙齦出血、口腔潰瘍等。症見出血量較多,血色鮮紅,伴隨口乾、煩躁、面赤、便秘等。
- 治療原則: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。常用方劑如犀角地黃湯、涼膈散。
2. 氣虛不攝
- 病機:氣虛無力統攝血液,導致血液外溢。
- 常見症狀:多見於便血、尿血,症見出血量不大,血色淡紅,伴隨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等。
- 治療原則:補氣攝血,常用方劑如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。
3. 血熱妄行
- 病機:血熱導致血液運行加速,破壞血管壁,血液外溢。
- 常見症狀:見於多種九竅出血,出血量大,血色鮮紅,伴有煩熱、口乾、咽痛等症狀。
- 治療原則:清熱涼血止血,常用方劑如清熱解毒湯、涼血散瘀湯。
4. 肝火上炎
- 病機:肝火上炎,迫血妄行,導致上部竅道出血。
- 常見症狀:見於眼、耳、鼻等竅道出血,伴隨頭痛、目赤、耳鳴、煩躁易怒。
- 治療原則:平肝瀉火,涼血止血。常用方劑如龍膽瀉肝湯、丹梔逍遙散。
5. 濕熱下注
- 病機:濕熱蘊結於下焦,灼傷血
絡,導致前後陰竅出血。
- 常見症狀:見於尿血、陰道出血、便血,伴隨小便短赤、陰部瘙癢、腹脹便秘等。
- 治療原則:清熱利濕止血,常用方劑如八正散、止帶湯。
三、九竅出血的預防與保健
- 飲食調理:避免過食辛辣燥熱食物,多食用養陰清熱的食物,如蓮子、銀耳、綠豆等。
- 情志調節: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過度煩躁、憤怒等情緒,以防肝火上炎。
- 生活習慣:養成良好的作息,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,增強身體免疫力,保持氣血平衡。
- 體質調理:根據自身體質,進行適當的中藥調理,對於氣虛體質者可適當補氣健脾,對於陰虛火旺者可養陰清熱。
結語
九竅出血是人體氣血運行失調的具體表現,可能涉及多種病因及臟腑功能失調。中醫治療九竅出血強調辨證論治,從清熱涼血、補氣攝血、平肝瀉火等方面進行調理。通過合理的治療與日常保健,可有效預防和改善九竅出血的症狀,維持九竅的健康運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