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竅
九竅為中醫學中人體與外界相通之孔竅的總稱,分為「上七竅」與「下二竅」兩大類。上七竅位於頭面部,包括雙目、雙耳、雙鼻孔及口;下二竅則指前陰(尿道與生殖孔)與後陰(肛門)。此九竅不僅是生理代謝與外界溝通之門戶,更與臟腑經絡功能密切相關,為中醫診察疾病的重要依據。
上七竅與五臟之聯屬
中醫理論認為,頭面七竅的功能由五臟所主導,此關係載於《靈樞·脈度》: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」。具體對應如下:
- 目為肝之竅:肝藏血,其經脈上連目系,故肝血充足則視物清明;若肝火上炎,可見目赤腫痛。
- 舌為心之苗:心氣通於舌,舌體色澤、形態可反映心血運行與心神狀態。
- 口為脾之竅:脾主運化,其華在唇,口涎分泌與味覺功能皆與脾氣盛衰相關。
- 鼻為肺之竅:肺司呼吸,鼻為氣道門戶,肺氣宣降失常則見鼻塞、流涕。
- 耳為腎之竅:腎精充盈則聽力敏銳,腎虛易致耳鳴、聽力減退。
此外,七竅亦與六腑相通,如胃經循鼻旁、膽經入耳中等,體現「臟腑相合」的整體觀。
下二竅的生理與病理
下二竅主司排泄與生殖,其功能與腎、膀胱、大腸等臟腑攸關:
- 前陰(精竅與溺竅):腎主二陰,司開闔。男子前陰為精室之門,女子為胞宮之絡,若腎氣不固可見遺精、遺尿;濕熱下注則發為淋濁、帶下。
- 後陰(肛門):屬「魄門」,為大腸之末端。脾主升清,若中氣下陷可致脫肛;大腸燥熱則見便秘或痔瘡出血。
九竅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十二正經中,手足三陽經皆上行頭面,聯絡七竅;足厥陰肝經環陰器,督脈貫脊屬腎,皆與下竅相連。九竅之病多因氣血失和、經絡阻塞所致,如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提示陰陽升降失常可致竅絡壅滯。
臨床意義
九竅的異常表現常為內臟病變的外候。如:
- 目赤多眵屬肝火,鼻流黃涕為肺熱。
- 前陰瘙癢伴濕疹,多責之肝經濕熱;肛門灼痛便血,常因大腸積熱。
歷代醫家重視「竅病治臟」,如滋腎以聰耳、宣肺以通鼻,體現「從內調外」的治療思想。九竅理論亦貫穿於望診、問診,成為中醫辨證體系的核心環節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