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柴源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柴源,南宋醫家,生卒年不詳,主要活躍於紹興年間(1131-1162)。其醫術精湛,曾任翰林醫官,職司御脈診療,並兼權太醫局教授,顯見其於當時醫學界之地位與影響力。
醫學貢獻
柴源之重要成就,在於參與校訂《證類本草》。此書原為北宋唐慎微所撰,乃集唐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。紹興年間,柴源與王繼先等醫官奉詔重修,編成《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(後世簡稱《紹興本草》)三十一卷。此版本不僅校正前人訛誤,更增補當時新見藥材與臨床經驗,反映南宋初期藥物學之發展,對後世本草學研究具有承先啟後之義。
學術背景與特色
- 本草學之傳承與革新
《紹興本草》以《證類本草》為底本,結合宋代官修醫書之嚴謹體例,強調藥物「性味歸經」與「主治功效」之系統性整理。柴源等人校訂時,注重考據經典醫籍(如《神農本草經》《名醫別錄》),並參酌民間驗方,體現「尊古而不泥古」之精神。 - 臨床與教學並重
柴源身兼太醫局教授,其學術思想可能融入醫學教育。宋代太醫局重視「脈診」與「方藥」結合,而柴源既精於御脈,又深研本草,反映其「辨證施藥」之整體觀,契合中醫「醫藥一體」之傳統。 - 官修醫書之時代意義
南宋初年,朝廷亟需重整醫學典籍以鞏正統,《紹興本草》之編修,不僅具備實用價值,亦隱含政治意涵。柴源參與此工程,足見其學養受官方認可,且對中醫藥文獻之保存貢獻卓著。
歷史評價
柴源雖未留下個人專著,然其校訂之功,使《證類本草》得以完善流傳,並成為後世《本草綱目》等巨著之重要參考。其名雖不若李時珍、張仲景等顯赫,然於南宋醫學承平之際,實為維繫學術脈絡之關鍵人物。
(註:中醫古籍所述「柴源」資料有限,後世研究多依《紹興本草》序跋及宋代醫政記載推考其生平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