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漏
九漏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「漏症」之合稱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。此症多因急慢性化膿性感染(如癰疽、瘡瘍)治療不當,久潰不癒,形成瘻管或竇道,膿水淋漓不止,故稱「漏」。歷代醫家將常見漏症歸納為九類,統稱「九漏」,其分類略有差異,然多與淋巴結核(瘰癧)或深部組織感染相關。
九漏之名目與特徵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》與《外科正宗》記載,九漏之命名多取象於蟲獸形態,以喻其瘻管走向或膿潰特徵:
- 狼漏:發於頸側,瘻管深而堅硬,如狼咬之狀,多因熱毒蘊結所致。
- 鼠漏:瘻管細小如鼠竄,常見於腋下或頸部,與淋巴結核(瘰癧)相關。
- 螻蛄漏:瘻道多頭穿竄,形如螻蛄(土狗)挖土之狀,膿液流溢,纏綿難癒。
- 蜂漏:瘻口密集如蜂巢,膿汁稠黏,多因氣血瘀滯化熱成毒。
- 蚍蜉漏(或《外科正宗》稱「膿漏」):瘻管淺表,膿液稀薄,如蚍蜉(小蟲)蛀蝕。
- 蠐螬漏:瘻道彎曲如蠐螬(金龜子幼蟲),多發於胸脅,與肝鬱痰凝有關。
- 浮疽漏:瘻口浮淺,周圍皮膚暗紅,常見於下肢,屬濕熱下注。
- 瘰癧漏:專指淋巴結核潰後成漏,瘻管連綴如串珠,多因虛火灼津成痰。
- 轉脈漏:瘻管深連血脈,膿血雜見,病情較重,或與深部膿瘍相關。
病因病機
九漏之成,總屬「本虛標實」:
- 外因:癰疽瘡毒未清,餘邪留戀,腐肉敗血壅滯,潰後成漏。
- 內因:多與肺腎陰虛、肝鬱脾虛相關,虛火煉液為痰,痰毒結聚,久則破潰成漏。如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瘰癧者,必起於少陽一經,多因痰濕風熱氣毒結聚而成。」
辨證與治療
中醫治漏,首重辨其寒熱虛實:
- 實證:瘻管硬腫、膿稠臭穢者,宜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,方用 仙方活命飲 加減,外敷 提膿祛腐藥(如九一丹)。
- 虛證:瘻口晦暗、膿稀淋漓者,當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,內服 托裡消毒散,外用 生肌玉紅膏。
- 痰瘀互結:若見瘰癧成串,輔以 消瘰丸 化痰軟堅;久漏不癒者,可佐 蟲類藥(如全蠍、蜈蚣)通絡搜邪。
九漏之名雖繁,然其理一貫,皆需審證求因,內外合治。古籍所載分類,亦反映古人對瘻管形態與病機之細緻觀察,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