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九科源流考
九科之歷史沿革
北宋嘉祐五年(1060年),朝廷正式將醫學分為九科,此為中國醫學史上首次系統性分科制度。其九科分別為:大方脈(內科)、小方脈(兒科)、風科、產科、眼科、瘡腫科、口齒咽喉科、金鏃兼書禁科、金鏃兼折傷科。元豐年間改制後,因金鏃兼折傷科與其他科別有所重疊,遂予以撤銷,同時增設針灸科,仍維持九科之數。此制度沿襲至宋代末年。
清代初期承襲明制,將醫學分為十一科。至嘉慶二年(1797年)重新調整為九科,分別為:大方脈、傷寒、婦人、小方脈痘疹、瘡瘍、眼科、口齒咽喉、針灸、正骨。嘉慶六年(1801年)後,醫學分科又有變革,先後改為八科、七科,乃至五科等不同分類。
九科詳解
1. 大方脈(內科)
為中醫基礎學科,專治成人內傷雜病。其理論核心在於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學說,診治範圍涵蓋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症。診法以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為主,尤重脈診,故稱"方脈"。
2. 小方脈(兒科)
專治小兒疾病,又稱"啞科"。因小兒體質特殊,臟腑嬌嫩,易虛易實,故獨立成科。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為其代表著作,提出"小兒五臟辨證"理論。
3. 風科
專治風邪所致疾病。風為百病之長,其致病特點為發病急、變化快。風科涵蓋中風、痹證、眩暈等多種病症,與現代神經內科、風濕免疫科部分疾病相對應。
4. 產科(婦人科)
專治婦女經、帶、胎、產相關疾病。宋代陳自明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集其大成。清代單列"婦人科",更注重調經、種子、安胎、產後調理等專項治療。
5. 眼科
專治目疾。中醫眼科理論以"五輪八廓"學說為基礎,認為眼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。《銀海精微》為其代表著作,記載多種眼科手術技法。
6. 瘡腫科(瘡瘍科)
相當於現代外科,專治癰疽瘡瘍、皮膚瘡瘍等病症。宋代《衛濟寶書》、元代《外科精要》為其代表著作,重視辨膿、排膿、去腐生肌等外治法。
7. 口齒咽喉科
專治口腔、牙齒及咽喉疾病。唐代《口齒論》為早期專著,宋代後發展成熟,包含牙齒修復技術與咽喉急症救治方法。
8. 金鏃兼書禁科
金鏃指金屬利器所致創傷,書禁則包含符咒禁方等祝由療法。此科反映古代醫巫同源特點,後世逐漸分化,金鏃部分併入外科。
9. 針灸科
以針刺艾灸治療疾病。元代滑壽《十四經發揮》奠定經絡理論基礎。清代針灸獨立成科,發展出多種刺法與灸法,成為中醫特色療法。
學術特色
中醫九科分類體現"辨病與辨證相結合"的診療思想,各科雖有專攻,然皆以整體觀念為指導。其分科標準不僅依據解剖部位,更重視病因病機與證候特點。如風科以風邪致病特點為分類依據,而非單純按器官系統劃分。
九科制度反映中醫學術的系統性發展,各科均有相應理論體系與治療技術,並產生大量專科著作。這種分科方式既保持中醫整體觀念,又能針對不同疾病特點深入鑽研,對後世中醫專科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