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焦
九焦為中醫經絡學說中人體背部特定部位之名稱,指第九與第十胸椎棘突之間的區域。此名源自《靈樞·背俞》,其中明確記載:「肝俞在九焦之間」,顯示九焦與肝臟之背俞穴(肝俞)密切相關,為肝氣輸注於背部之重要位置。
經絡與臟腑聯繫
在中醫理論中,背部屬陽,為足太陽膀胱經所行之處,而「焦」在此處意指脊椎節段之分區。九焦對應之肝俞穴,是肝之背俞穴,為肝臟精氣直接輸注於體表之處,具有調節肝氣、疏泄情志之功能。肝主疏泄,與氣機升降、血液貯藏密切相關,故九焦區域之異常(如壓痛或僵硬)常反映肝之功能失調,如肝鬱氣滯、肝血不足等證候。
解剖定位與臨床意義
現代解剖學中,第九、十胸椎棘突間約平對肩胛骨下角連線,此區域深層為交感神經節所在,與內臟功能調節相關。中醫透過針灸或推拿刺激九焦之肝俞穴,可調和肝膽氣機,緩解脅痛、目赤、鬱證等病症。此外,肝俞亦常與其他俞穴配伍,如與腎俞同用,可滋水涵木,治療肝腎陰虛之證。
九焦與其他理論之關聯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焦」為氣血運行之樞紐,九焦所在之胸椎段,上承心肺之氣,下連脾胃之樞,故其氣機暢通與否,影響整體臟腑協調。此概念亦與「三焦」理論部分呼應,雖非直接指涉三焦腑,但強調軀幹分段調控之思想。
綜言之,九焦作為背部特定解剖標誌,不僅是肝俞穴之定位依據,更是中醫診察與治療肝系疾病之關鍵區域,體現了中醫「以俞通臟」的診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