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積詳論
九積概說
九積乃中醫病理學重要概念,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所著《儒門事親》。此理論將人體內異常積聚之物質分為九大類別,各具特徵性臨床表現與治療法則。九積理論源於《內經》"積聚"學說,經張氏發展而趨於完備,體現中醫"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"之診療特色。
九積分論
食積
食積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所致。證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厭食嘔惡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《醫方集解》云:"食積者,飲食停滯,脾胃不能運化也。"治宜消食導滯,輕者用保和丸,重者選用枳實導滯丸。張氏推崇大黃、牽牛攻下,甚者用礞石滾痰丸或巴豆霜峻下,此乃"通因通用"之治法。
酒積
酒積因長期飲酒無度,濕熱內蘊而成。證見目黃、口乾、脘悶、尿赤,舌紅苔黃膩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"酒積者,因飲酒過多,停積不散。"治療當分虛實,實證用葛花解酲湯清熱化濕,麥蘗助運;重者投甘遂、牽牛逐水通腑。臨床須辨明濕熱偏重,熱甚加黃連、梔子,濕重佐蒼朮、厚朴。
氣積
氣積因情志失調,氣機鬱滯所致。證見胸脅脹滿、噫氣頻作、痞塞不舒,脈弦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言:"氣積者,氣機壅滯,不得宣通也。"治宜行氣導滯,輕症用木香檳榔丸,重症選枳殼、牽牛破氣消積。臨床須辨肝鬱、氣逆之別,肝鬱加柴胡、香附,氣逆配沉香、旋覆花。
涎積
涎積因脾虛濕盛,涎液停聚而生。證見咽喉痰鳴如拽鋸聲,唾涎頻多,舌淡胖有齒痕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"涎積者,脾虛不能攝涎也。"治療輕用朱砂安神、膩粉燥濕;重證選瓜蒂散吐法或甘遂逐水。此證多本虛標實,治標後當健脾益氣,參苓白朮散善後。
痰積
痰積因肺脾腎功能失調,痰濁凝結所致。證見咳唾稠粘痰涎,胸悶氣促,舌苔厚膩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:"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。"治痰當分寒熱,寒痰用半夏、南星溫化;熱痰加瓜蔞、貝母清化。頑痰膠固者,可用瓜蒂散吐法或藜蘆催吐,此即"在上者因而越之"之治則。
癖積
癖積因氣血瘀滯,結於脅下而成。證見兩脅刺痛、固定不移、觸之或有痞塊。《醫學入門》解:"癖者,僻也,邪氣僻積於脅肋之間。"治療以三棱、莪朮破血行氣為主,重者用甘遂、蠍梢攻逐通絡。此證多兼血瘀,常配當歸、紅花;氣滯甚者加青皮、香附。
水積
水積因肺脾腎氣化失常,水液停聚所致。證見足脛脹滿、按之凹陷、小便不利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"水積者,水氣停蓄也。"治宜利水消腫,輕者用郁李仁、商陸;重證選甘遂、芫花峻下逐水。臨床須辨陽水陰水,陽水配麻黃、石膏,陰水佐附子、乾薑。
血積
血積因外傷或內傷,血行不暢而瘀滯。證見打撲腫痛、產後經閉、刺痛拒按。《血證論》指出:"血積者,血行不暢,瘀而為積也。"治宜活血化瘀,輕用桃仁、地榆;重證選虻蟲、水蛭破血逐瘀。此證當辨新瘀久瘀,新瘀配丹參、赤芍,久瘀加蟅蟲、穿山甲。
肉積
肉積因痰瘀互結,凝滯肌腠而成。證見贅瘤、核癧、痰核瘰癧等。《外科正宗》言:"肉積者,痰凝血瘀,結於皮肉之間也。"外治用砭刺出血,內服選膩粉、白丁香化痰散結;頑固者用硇砂、信石腐蝕消積。此證多屬本虛標實,常配黃芪、黨參扶正托毒。
治療總則
九積治療皆以調氣為要,《儒門事親》強調"九積皆以氣為主"。張從正繼承和發展《內經》"其實者,散而瀉之"、"血實宜決之"等治療原則,創立汗、吐、下三法,運用於各類積證。臨床須遵循"各據所屬之狀而治之",辨明積之性質、部位、程度,選擇相應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