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候

九候為中醫診脈術語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指脈診時劃分的九個診察部位,可分為「全身遍診九候」與「寸口九候」兩大體系,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及病邪深淺。

一、全身遍診九候

此法出自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,屬古代遍診法範疇,將人體分為上(頭)、中(手)、下(足)三部,每部再細分天、地、人三候,合為九處動脈診察點:

  1. 上部(頭部)

    • 天候:兩額動脈(太陽穴),候頭角之氣
    • 地候:兩頰動脈(巨髎穴),候口齒之氣
    • 人候:耳前動脈(耳門穴),候耳目之氣
  2. 中部(手部)

    • 天候:手太陰肺經(寸口脈),候肺氣
    • 地候:手陽明大腸經(合谷穴),候胸中之氣
    • 人候:手少陰心經(神門穴),候心氣
  3. 下部(足部)

    • 天候:足厥陰肝經(五里穴,女子取太衝),候肝氣
    • 地候:足少陰腎經(太谿穴),候腎氣
    • 人候:足太陰脾經(箕門穴,後世改衝陽),候脾胃之氣

此診法強調「九候相應」,若某部脈象獨異,則提示對應臟腑病變,如上部地候弱多主牙齦虛衰,下部天候弦急常屬肝鬱。

二、寸口九候

後世醫家簡化脈法,專主寸口診脈(橈動脈),將寸口分為寸、關、尺三部,每部再按按壓力度分浮取(輕觸)、中取(中等力度)、沉取(重按)三層,合為九候:

  1. 寸部(掌後高骨至腕橫紋)

    • 浮候:表證、心肺上焦
    • 中候:氣分、胸中
    • 沉候:心包、上焦裏證
  2. 關部(掌後高骨處)

    • 浮候:膽胃氣機
    • 中候:脾胃運化
    • 沉候:肝鬱、中焦積滯
  3. 尺部(高骨至肘橫紋)

    • 浮候:膀胱、大腸
    • 中候:腎陽、小腸
    • 沉候:腎陰、命門

此九候結合「舉按尋」指法(輕舉、中按、重尋),可辨表裏寒熱。如尺部沉候微弱主腎精虧虛,寸部浮候洪數多為肺熱。

理論淵源

九候診法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三部分應「天地人」三才,九候對應九野(八方加中央)。《難經·十八難》進一步闡釋寸關尺與臟腑配屬關係,奠定後世脈學基礎。元代滑伯仁《診家樞要》則完善浮中沉分層理論,使九候應用更趨精細。

此二法雖形式有異,然皆以「九數」統籌全身診察,透過脈位變化判斷氣血陰陽失衡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