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鬼拔馬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鬼拔馬刀

九鬼拔馬刀為中醫導引功法之一,出自傳統養生典籍《易筋經》。此功法以形導氣,結合肢體動作與呼吸調息,旨在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屬中醫「形神共養」範疇。

功法要領

  1. 姿勢動作

    • 單臂屈肘上舉,繞過頸後,掌心向內貼於項背,如拔刀出鞘之勢。
    • 另一手自然下垂或按於腰側,雙膝挺直,保持軀幹中正。
    • 左右交替練習,使兩側經脈均衡受導引之力。
  2. 呼吸配合

    • 動作時鼻息勻長,以「深、緩、細、勻」為原則,契合中醫「氣行則血行」之理。
    • 手臂上提時吸氣,內收時呼氣,以助氣機升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• 經絡效應:此式主要牽動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及足太陽膀胱經,透過拉伸調節經氣流注,改善肩頸氣血瘀滯。
  • 臟腑關聯: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肺主氣,司呼吸」,配合呼吸吐納可強化肺氣宣發;而項背為督脈所過,動作刺激大椎穴,有助提振陽氣。
  • 筋骨調衡:功法要求「兩膝立直」,符合中醫「筋為剛,骨為幹」之說,能強化腰腿筋骨,協調肝主筋、腎主骨的功能。

傳統應用
古醫家將此式歸於「導引按蹻」範疇,用於緩解「肩背拘急」「氣逆上衝」等證,屬「動以養形」之法。其名「九鬼」或喻動作迅捷如鬼神之力,「拔馬刀」則形象描述手臂如抽刀之態,暗合武術與醫理交融之特色。

此功法體現中醫「動靜相兼」的養生思想,透過形體導引激發內在氣機,為傳統調身要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