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差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差夏
差夏為中醫典籍中記載的特定時節概念,出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物成之差夏。」唐代王冰註解:「立秋之後一十日也。」意指立秋過後十日,正值夏秋之交,氣候由暑熱漸轉涼燥,自然界陰陽之氣開始轉化,萬物生長趨於成熟。此階段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屬「太陰濕土」主令與「陽明燥金」初交之際,人體氣血運行亦隨之調整。
從中醫養生角度論,差夏時節濕氣未盡而燥氣初生,易形成「濕燥相搏」之候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此時需注意調理脾胃功能,因「脾主長夏」,濕邪易困脾陽;而肺氣初受燥金影響,宣發肅降之機亦需順應天時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提及「長夏濕熱困脾」,差夏雖屬夏末,然濕熱餘邪未清,飲食宜甘淡平和,避免滋膩礙胃。
在病理方面,差夏時外感病易見「暑濕夾燥」之證,症見發熱不揚、頭身困重兼咽乾鼻燥;內傷雜病則可能因濕阻氣機或燥傷津液,引發胸悶脘痞或皮膚乾皴。古代醫案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有「秋前暑濕未淨」之治驗,反映差夏病機之特殊性。
此概念亦與二十四節氣中的「處暑」相呼應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差夏作為氣候過渡期,其命名蘊含古人對自然規律的細微觀察,並成為中醫時間醫學與季節養生的重要參照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