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道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道脈詳解
九道脈概述
九道脈乃中醫脈象分類之一,源自古代脈學經典《脈訣》。該書將二十四種常見脈象分為七表脈、八里脈與九道脈三大類,構成了傳統脈診的重要理論框架。九道脈作為其中一大類,包含長、短、虛、促、結、代、牢、動、細九種脈象,各具特徵,反映人體不同病理狀態。
九道脈分述
長脈
- 脈象特徵:脈體超出寸關尺三部,首尾端直,如循長竿
- 臨床意義:主陽證、熱證、實證。長而和緩為健康之脈;長而弦硬多見於肝陽上亢或痰熱內蘊
- 機理分析:氣血充盈,脈道擴張,或邪熱亢盛,氣血沸騰所致
短脈
- 脈象特徵:脈體不及三部,首尾俱短,僅見於關部
- 臨床意義:主氣病,短而有力為氣鬱,短而無力為氣虛
- 機理分析:氣機鬱滯,脈道不暢;或氣虛血少,脈道不充
虛脈
- 脈象特徵:舉按皆無力,脈來遲緩,空豁鬆軟
- 臨床意義:主氣血兩虛,尤以氣虛為甚
- 機理分析:氣血不足,脈道失充,鼓動無力
促脈
- 脈象特徵:數脈中時見一止,止無定數
- 臨床意義:主陽盛熱極,氣血痰食停滯
- 機理分析:邪熱亢盛,陰不制陽,氣血運行紊亂
結脈
- 脈象特徵:緩脈中時見一止,止無定數
- 臨床意義:主陰盛氣結,寒痰瘀血
- 機理分析:陰寒內盛,氣血凝滯,脈氣不續
代脈
- 脈象特徵:脈來中止,止有定數,良久復動
- 臨床意義:主臟氣衰微,風證痛證
- 機理分析:臟腑功能衰退,氣血虧虛,脈氣難以接續
牢脈
- 脈象特徵:沉取實大弦長,堅牢不移
- 臨床意義:主陰寒內盛,癥瘕積聚
- 機理分析:陰寒凝滯,氣血沉潛,脈道緊束
動脈
- 脈象特徵:脈形如豆,滑數有力,厥厥動搖
- 臨床意義:主驚恐、疼痛
- 機理分析:陰陽相搏,氣血逆亂,脈氣躁動
細脈
- 脈象特徵:脈細如線,應指明顯
- 臨床意義:主氣血兩虛,濕邪為病
- 機理分析:氣血不足,脈道不充;或濕邪阻遏,脈氣受束
九道脈診斷價值
九道脈作為脈診重要組成部分,其臨床應用遵循「脈證合參」原則。九種脈象各有所主,長短反映脈體形態變化,虛實揭示氣血盛衰,促結代顯示脈律異常,牢動細則表現脈勢特徵。掌握九道脈有助辨別疾病性質、部位與程度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