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道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九道出血,又名九竅出血,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。多因乳母嗜食辛辣之物通過乳汁影響小兒,或護養過暖,積熱化火傷絡;亦有氣虛所致者。

臨床表現為眼、鼻、耳、口及二陰出血。屬熱者,宜清血止血,用十灰散合犀角地黃湯;屬虛者,宜補氣攝血,用大劑獨參湯加龍骨、牡蠣類以防氣隨血脫。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四:「是證非中毒,即跌僕受傷。中毒者,用生羊血法;受傷者,觀其人不發熱,尚能飲食者,頻灌童便。無故發生九竅出血者,肝腎疲極,五臟內崩也。」

五臟內崩可見於急性白血病等。

以下是《幼科證治準繩》原文:

九道出血,又名九竅出血,即眼、鼻、耳、口及二陰出血。多因乳母嗜食辛辣之物通過乳汁影響小兒,或護養過暖,積熱化火傷絡;亦有氣虛所致者。

治法:屬熱者,宜清血止血,用十灰散合犀角地黃湯;屬虛者,宜補氣攝血,用大劑獨參湯加龍骨、牡蠣類以防氣隨血脫。

方藥:

十灰散:生灰十兩,研細,每服二錢,用水一碗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。

犀角地黃湯:犀角一兩,生地黃一兩,熟地一兩,當歸三錢,川芎三錢,白芍三錢,甘草二錢,水煎服。

大劑獨參湯:人參三兩,熟地黃一兩,白朮一兩,茯苓一兩,炙甘草一兩,生薑五片,大棗五枚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