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道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九道出血

病證名,見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,又稱九竅出血,指眼、鼻、耳、口及前後二陰共九竅同時或相繼出血之症。此證多因臟腑熱極迫血妄行,或氣虛失攝所致,屬中醫血證之危候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實熱證

    • 乳母飲食不節:若哺乳期母親過食辛辣燥熱之物,熱毒隨乳汁傳於嬰兒,致使小兒體內積熱化火,灼傷血絡。
    • 護養過暖:幼兒衣被過厚或居處溫熱,陽氣鬱而化火,火熱上炎或下迫,導致九竅血溢。
    • 外傷或中毒: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述,跌僕損傷或中毒(如藥毒、蟲毒)可致絡破血溢,發為九竅出血。
  2. 虛證

    • 氣虛不攝:素體氣虛,或久病耗氣,氣不統血,血無所依而外溢。
    • 肝腎內崩:肝藏血,腎藏精,若肝腎精血耗竭,臟腑功能崩壞(如急性白血病等惡疾),可致血不歸經,九竅俱衄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實熱證

    • 主症:出血色鮮紅,量多勢急,伴面赤唇焦、煩躁口渴、便秘溲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解毒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十灰散(《十藥神書》):大薊、小薊、荷葉、側柏葉等炒炭存性,專治熱盛迫血之吐血衄血。
      • 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、丹皮、赤芍,清營涼血,適用於熱入血分、動血發斑。
  2. 虛證

    • 氣虛失攝
      • 主症:出血色淡質稀,面色蒼白,氣短懶言,舌淡脈弱。
      • 治法:益氣固脫,攝血歸經。
      • 方藥獨參湯(《景岳全書》)大劑煎服,補元氣以攝血;可加龍骨、牡蠣潛鎮收澀,防氣隨血脫。
    • 肝腎內崩
      • 主症:九竅出血纏綿不止,形瘦神疲,五心煩熱,脈細數無力。
  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填精固脫。
      • 方藥:可選左歸丸二至丸加減,或據證配伍阿膠、龜板等血肉有情之品。

古籍補充

《張氏醫通》提及,此證若因中毒(如蟲蛇毒、藥石毒),可急服生羊血以解毒;若因跌僕損傷,患者神清能食者,可頻飲童便(性鹹寒,能化瘀止血)。無故九竅出血者,多屬臟腑衰極,預後險惡。

現代相關疾病

九道出血可見於血液病(如白血病、再生障礙性貧血)、凝血功能障礙,或嚴重感染引發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,中醫辨證需結合四診,緊急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