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疸之中醫詳述
九疸為中醫古籍所載九種黃疸病症之合稱,其分類與病機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及《外臺秘要》等典籍。雖各書所列名稱略有出入,然核心病機皆與「脾胃瘀熱」相關,主證為身目發黃,以下分述之:
一、九疸之名源流變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分類
隋代巢元方提出胃疸、心疸、腎疸、腸疸、膏疸、舌疸、髓疸、肉疸、肝疸九類,強調「飲食過度、醉酒勞傷」致脾胃積熱,濕熱熏蒸發黃,並指出「立名不同」實為病位與兼證之異。 - 《外臺秘要》調整
唐代王燾將「腸疸」「膏疸」替換為「脾疸」「肺疸」,更突顯五臟辨證體系,反映黃疸與肺脾氣化失司之關聯。
二、九疸病機與證候特點
中醫認為黃疸成因多為「濕熱瘀阻膽道」,膽汁外溢肌膚。九疸之別,在於病位深淺與臟腑虛實:
-
胃疸
- 病機:過食肥甘,胃中濕熱蘊結。
- 主證:身黃鮮明,脘痞嘔惡,舌苔黃膩。
-
心疸
- 病機: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熱迫膽汁。
- 主證:面黃赤,煩躁譫語,小便赤澀。
-
腎疸
- 病機:房勞傷腎,陰虛濕熱內停。
- 主證:黃色晦暗,腰膝痠軟,盜汗。
-
脾疸(《外臺》特有)
- 病機:脾失健運,寒濕困阻。
- 主證:黃如煙熏,腹脹便溏。
-
肺疸(《外臺》特有)
- 病機:肺氣壅滯,通調失職,水濕鬱熱。
- 主證:黃伴咳嗽氣逆,胸悶。
-
舌疸
- 病機:心脾熱毒上攻。
- 主證:舌面黃苔厚膩,或舌體腫脹。
-
髓疸
- 病機:腎精虧虛,髓海失養,濕熱深伏。
- 主證:黃疸日久,形瘦骨蒸。
-
肉疸
- 病機:肌肉濕熱壅滯(與「脾主肌肉」相關)。
- 主證:身黃且肌肉痠重,汗黏。
-
肝疸
- 病機:情志鬱結,肝膽疏泄失常。
- 主證:黃色青暗,脅痛口苦。
三、古籍論述補充
- 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發:「九疸雖異,同歸於濕熱。」並提出「膏疸」多見於嗜酒者,黃疸兼見皮膚油膩如脂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「腸疸」多因大腸濕熱,見黃疸伴下痢後重,此說補足《諸病源候論》未盡之義。
四、辨證要點
九疸之辨,首分陰黃陽黃:
- 陽黃(胃疸、心疸等):黃色鮮明,熱象明顯,苔黃脈數。
- 陰黃(腎疸、脾疸等):黃色晦暗,寒濕為重,苔白脈遲。
次辨臟腑病位,如肝疸重疏泄、肺疸調氣機、髓疸滋腎精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