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刺
九刺,又稱九變刺,為古代針刺法的重要分類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官針》篇。其名源自「凡刺有九,以應九變」,意指針對不同性質的病變,採用九種相應的刺法,以達到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九刺法體現了中醫「辨證施治」的核心思想,以下分述其具體內容:
- 輸刺
此法專注於五輸穴的運用,強調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腑」的原則。針刺時,選取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腧穴,如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等穴,以調節相應經脈的氣血運行。適用於內臟病變及遠端取穴治療。 - 遠道刺
指「病在上,取之下」的遠端取穴法,尤重六腑下合穴的應用。例如,胃病取足三里,膀胱病取委中,透過刺激下肢穴位以調治上焦或中焦病症,體現經絡的上下聯繫。 - 經刺
針對經脈本身的瘀阻或結聚,直接針刺病變經脈的腧穴或阿是穴。此法多用於經氣瘀滯、實證疼痛,如循經出現的硬結或壓痛點,以疏通本經氣血。 - 絡刺
專刺淺表絡脈(如孫絡、浮絡),以三棱針點刺放血為主。適用於熱證、瘀血證,如咽喉腫痛刺少商出血,或局部瘀血青紫處放血,達到瀉熱祛瘀之效。 - 分刺
針刺肌肉間隙的刺法,強調「刺分肉之間」。適用於肌肉痠痛、痿痹等病症,如《素問》提及的「分肉解利」,需避開血管與深層臟腑,直達病所。 - 大瀉刺
以切開排膿為目的,屬外科針法。古代用於癰疽、膿腫的切開引流,現代臨床則以手術刀代針,但仍遵循「瀉邪外出」的原則。 - 毛刺
淺刺皮膚的技法,類似現代皮膚針(梅花針)叩刺。輕刺激皮部以調動衛氣,多用於表證、皮膚麻木或氣血虛弱之證,如「浮痹」的治療。 - 巨刺
指左右交叉取穴法,即左病刺右、右病刺左,專治經脈病變。《素問·繆刺論》詳述其理,認為經脈氣血左右交貫,故可透過健側調治患側,如中風偏癱取對側穴位。 - 焠刺
將針具燒紅後速刺,即後世所稱火針。此法溫通力強,適用於寒痹、癥瘕積聚等陰寒凝滯之病,如《傷寒論》提及的「焠刺者,刺寒急也」。
九刺法涵蓋了從淺表到深層、從經絡到臟腑的多元治療手段,不僅反映古代針術的細緻分類,更為後世針灸學奠定了理論基礎。其應用需結合病位、病性及經絡辨證,方能發揮「以變應變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