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蟲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蟲病
九蟲病為中醫古籍所載之蟲病總稱,包含九類寄生蟲所致之疾,分別為:伏蟲、蚘蟲(蛔蟲)、白蟲(寸白蟲)、肉蟲、肺蟲、胃蟲、弱蟲、赤蟲、蟯蟲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九蟲病諸候》,後世醫家如《證治準繩》等亦沿襲其論,詳述病因病機與治法。
九蟲分類與特性
- 伏蟲
潛伏於腸道,蟲體細小難察,可致腹中隱痛、食慾不振。 - 蚘蟲(蛔蟲)
最為常見,蟲體粗長,多因飲食不潔而生。症見臍周疼痛、吐涎沫,甚者蟲聚成團,阻塞腸道。 - 白蟲(寸白蟲)
即今所謂絛蟲,因食生肉或未熟肉類感染。蟲節片隨糞排出,狀如寸白,患者多見消瘦、腹痛。 - 肉蟲
寄居肌肉之間,與飲食穢濁相關,可致肌肉痠痛或局部腫脹。 - 肺蟲
古籍載其侵肺,致咳嗽、咯血,類似今之肺吸蟲病。 - 胃蟲
擾亂胃腑氣機,引發胃脘脹痛、噯氣吞酸。 - 弱蟲
耗傷氣血,令人虛弱乏力,面色萎黃。 - 赤蟲
蟲體色赤,多居下焦,可致便血、裏急後重。 - 蟯蟲
蟲細如線,夜間出肛門產卵,致肛門瘙癢難忍。
病因病機
九蟲病之成,主因臟腑虛弱、脾胃失調,加以飲食不節,如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腐敗之物,或誤食附蟲之瓜果獸臟。此外,情志不遂、勞熱內生,亦可使氣血鬱滯,蟲類乘虛而發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臟腑不實,脾胃皆虛」為蟲病之基,而《證治準繩》更指出「神誌不舒,精魄失守」亦為誘因。
治法
中醫治九蟲病,以驅蟲為主,健脾為輔。
- 驅蟲:依蟲類選藥,如烏梅丸治蛔蟲、檳榔南瓜子驅絛蟲、苦楝皮殺蟯蟲等。
- 健脾:蟲去後調理脾胃,常用參苓白朮散、香砂六君子湯等,以絕蟲患復發之機。
古籍另載「殺蟲需兼行氣活血」之理,因蟲積易阻滯氣血,故方中常佐木香、枳實等藥,以暢通腑氣。若兼勞熱或情志因素,則需配合清熱疏肝之法。
九蟲病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辨蟲施治」與「標本兼顧」之特色,不僅著眼於驅除蟲體,更重視調理整體機能,以達根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