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九變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九變刺
九變刺為古代針刺法之一,亦稱「九刺」,出自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官針篇》。其法以九種不同的針刺方式應對各類病症,強調「因變而施」,故名「九變」。此術依據病位深淺、氣血盛衰及經絡特性,靈活選用針具與手法,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九變刺之內容
《靈樞》所載九刺包括:
- 輸刺
專取五輸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,針對臟腑氣機失調,深刺至特定俞穴以調和經氣。 - 遠道刺
病在上取之下,病在下取之上,循經遠端取穴。如頭面疾刺足陽明經之合穴足三里,體現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。 - 經刺
直刺大經(主要經脈)之結聚處,適用於經絡瘀滯、氣血壅塞之證,如筋結或壓痛點。 - 絡刺
淺刺皮下血絡(淺表絡脈),以三棱針點刺放血,主治熱證、瘀血,如刺委中治腰痛。 - 分刺
刺分肉之間(肌肉間隙),針對肌肉痠痛或痿痹,需深層行針以疏解經筋。 - 大瀉刺
以鈹針切開排膿,用於癰疽瘡瘍等外科實證,屬古代外科針法。 - 毛刺
淺刺皮膚,如現代之皮膚針叩刺,治表淺邪客或皮膚麻木。 - 巨刺
左病取右,右病取左,交叉刺健側經穴,多見於中風偏癱或經絡失衡。 - 焠刺
將針燒紅後速刺,即火針療法,驅寒散結,適用於陰疽、瘰癧等陰寒凝滯之疾。
理論基礎
九變刺以「天人相應」為綱,結合陰陽五行、經絡氣血理論,針對「邪客深淺」「病性寒熱」「氣血虛實」等差異,選擇相應刺法。如絡刺瀉熱、焠刺祛寒,體現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的治則;巨刺與遠道刺則彰顯經絡「左右貫通」「上下相應」的特性。
此九法不僅為後世針灸學奠定基礎,更反映古人對針具、手法與適應症的細緻分類,至今仍影響臨床針術之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