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鳩尾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鳩尾骨,又稱蔽心骨、(骨曷)(骨虧)、心坎骨或護心軟骨,為中醫解剖學中胸骨劍突之別稱。此骨位於胸骨下端,與胸骨體相連處形成「岐骨」(即胸骨角),其質地柔脆,屬軟骨結構,乃任脈循行所過之處。
中醫解剖定位
《醫宗金鑑·刺灸心法要旨》載:「鳩尾者,即蔽心骨也。其質系脆骨,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間。」明確指出其位置於胸骨劍突部位,上接胸骨體,下緣游離,形似鳥鳩之尾,故名「鳩尾」。此處為「骨曷骨虧」之所在,古醫籍中亦強調其保護心臟之功能,故有「護心軟骨」之稱。
經絡與穴位關係
鳩尾骨上方為任脈要穴——鳩尾穴(RN15),屬絡穴,位於劍突下半寸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述其「在臆前蔽骨下五分」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主治心胸痞滿、癲癇驚狂等症。此穴深部正對肝臟左葉,故針刺需謹慎,然本文不贅述操作細節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中醫認為鳩尾骨乃「心區」之屏障,與心氣相通。其形態異常(如過度前突或凹陷)可反映先天稟賦或內臟失衡。若觸診該處有壓痛或板滯感,常提示胸陽不振、痰濁壅塞等證,可能伴見心悸、胸悶等症。古籍《靈樞·骨度》提及「缺盆以下至鳩尾長九寸」,為體表測量之重要標誌。
臨床相關理論
- 臟腑聯屬:鳩尾骨鄰近膈肌,與肝、胃解剖位置相關,故肝胃不和者易見此區域脹痛。
- 診斷價值:觸按劍突下(鳩尾部)軟硬及溫度變化,可輔助判斷上焦氣機暢滯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心下痞」證候的辨證。
- 針灸禁忌:雖非本文重點,然需知古代醫家強調此處內藏重要臟器,故鳩尾穴施針有嚴格深度與手法要求。
綜觀之,鳩尾骨在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雙重意義,既是體表標誌,亦為內病外察之窗口,其名實涵蓋解剖特徵與經絡學說之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