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差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差經

病證名,見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又稱錯經蹉經蹉纏蹉理癥踵經。此症多因孕婦素體陽盛,或平素嗜食辛辣燥熱之物,導致熱邪積聚於內,擾動沖任二脈,迫血妄行。臨床表現為經行時不僅陰道出血,同時伴有大小便中帶血,此乃血熱妄行,不循常道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差經的發生與沖任不固血熱內擾密切相關。沖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熱邪熾盛,灼傷脈絡,則血不循經,溢於常道,下走大腸或膀胱,故見經血與二便同下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肝鬱化火,或陰虛內熱,亦可加重此症。

辨證論治
治療上以清熱解毒調和氣血為原則,方選分利五苓湯加減。該方由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赤芍、阿膠、當歸、川芎組成,具利水滲濕、涼血止血之效。其中:

  • 豬苓澤瀉:清利下焦濕熱,導熱邪從小便而出;
  • 白朮:健脾益氣,固攝沖任;
  • 赤芍當歸川芎:活血調經,兼以涼血;
  • 阿膠:滋陰補血,止血而不留瘀。

若熱毒熾盛,可酌加黃芩、梔子以清泄三焦之火;若兼陰虛,可加生地、麥冬以滋陰涼血。

相關鑑別
另有古籍將差經與產後交腸病相提並論,然二者病因有異。交腸病多因產後氣血虧虛,腸道與陰道損傷相通,致大小便從陰道而出,屬外科範疇,需與差經之血熱妄行區別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經血錯行,或從便溺,皆因熱迫。」強調血熱為差經之關鍵,治療需緊扣清熱涼血之法。此外,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載有類似證治,主張調和肝脾以平沖任之熱。

差經一症,雖臨床少見,然其病機凸顯中醫「熱迫血行」及「臟腑相關」之理論,治療時需細辨熱邪所在,兼顧氣血調和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