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靜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靜順

在中醫理論中,「靜順」為五運六氣學說之專有名詞,用以描述水運平氣之特性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言:「水曰靜順」,意指水德之性清淨柔順,其運行平和之時,能滋養萬物而不妄動,體現自然之調和狀態。

五運平氣與「靜順」

五運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之氣在天地間的循環變化,各運皆有太過、不及與平氣三種狀態。水運平氣即為「靜順」,象徵水性本質的圓融與平衡。當水運處於平氣之年,氣候寒溫得宜,流水潺緩,應於人體則腎氣充盛,主藏精、主水液之功用協調,無過亢或虛衰之虞。

「靜順」與人體之應

  1. 腎氣調和:水運應於腎臟,靜順之年腎氣平和,精氣內守,骨骼強健,耳聰目明。
  2. 水液代謝:水性潤下,靜順狀態下,人體水液輸布通暢,無水腫、痰濕之患。
  3. 情志安定:水德靜謐,與志相應,故心神安寧,思慮清明,無驚恐過度之擾。

與其他水運狀態之別

  • 太過(流衍):水氣過盛,寒凜異常,易致陰寒內生、關節不利。
  • 不及(涸流):水氣衰弱,燥化偏勝,多見津虧、虛熱之證。
  • 平氣(靜順):寒溫適中,萬物得潤,人體陰陽相濟,呈現「上善若水」之德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《類經》釋「靜順」為「水性本靜,其動順也」,強調水之動靜皆循自然之理。此概念亦與道家「柔弱勝剛強」之思維相通,體現中醫天人相應之哲學內涵。

綜言之,「靜順」不僅為水運平氣之稱,更是中醫對自然與人體和諧狀態的深刻詮釋,反映陰陽平衡、五行生剋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