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靜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靜暑

靜暑為中醫病名,屬中暑類病證之一,其特點在於患者並非因劇烈勞作或長時間曝曬而發病,反而因身處靜室、高堂大廈或密閉環境中,受暑熱之氣內侵所致。清代醫家吳坤安於《傷寒指掌》卷四提及:「靜處高堂大廈之中,偶或冒暑應接,亦能中暑;或處鬥室低樓,熱氣外逼,既或靜處室中,亦能吸收暑邪。」此段文字明確指出,即使處於靜態環境,暑邪仍可透過熱氣鬱積或偶然接觸暑熱而內犯人體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暑為夏季主氣,屬陽邪,其性炎熱、升散,易耗氣傷津。靜暑之成因,多因環境通風不良,暑熱之氣鬱遏於內,或人體正氣不足,腠理不固,暑邪乘虛而入。此病雖無劇烈勞作之外因,然暑熱內蘊,仍可導致氣機不暢,出現頭暈、胸悶、煩渴、身熱不揚等症狀,與一般中暑相似,唯其發病情境特殊。

靜暑之病機與「陰暑」部分相關。陰暑多因暑月貪涼飲冷,或久處陰濕之地,暑濕寒邪交雜為患;而靜暑則偏重於靜態環境下,純因暑熱鬱閉所致。二者皆屬暑病變證,然病因病機略有差異。治療上,靜暑當以清暑泄熱為主,兼顧透邪外達,可參考清暑益氣湯、六一散等方劑加減,並注重通風透氣,以解鬱閉之熱。

歷代醫家對暑病分類細緻,除靜暑外,尚有動暑、陽暑、陰暑等名目,反映中暑證治之豐富內涵。靜暑一證,尤重環境與人體互動關係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亦提醒暑邪為患不僅見於動態勞作,靜中亦不可不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