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靜脈曲張外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靜脈曲張外痔
病名
靜脈曲張外痔為外痔之一種,屬肛門疾患範疇,記載於王兆銘《中西醫結合痔漏臨床證治》。此症因肛緣皮下靜脈長期瘀滯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經脈迂曲擴張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久坐久立、負重遠行,或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致使濕熱下注,阻滯肛門經絡;或脾虛氣陷,中氣不足,無力統攝血脈,使肛周靜脈失於固攝,氣血瘀結而成。
臨床表現
肛周可見橢圓或環狀突起物,質地柔軟,色青紫或暗紅,病程緩慢,平時多無明顯不適。若濕熱蘊結,血瘀化火,則可發為腫痛、水腫,甚則破潰滲血。
治療原則
- 內治法:以清熱利濕、活血化瘀為主。若濕熱下注,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;氣虛下陷者,宜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外治法:
- 熏洗法:發炎腫痛時,以苦參湯(苦參、黃柏、地膚子等)煎水熏洗,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痛。
- 外敷法:予黃連膏(黃連、當歸、生地等)塗敷患處,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。
辨證要點
需與血栓性外痔、結締組織性外痔相鑑別。靜脈曲張外痔以靜脈叢擴張為主,觸之柔軟,按壓可暫時消退;若血栓形成則痛劇質硬;結締組織性外痔多為皮贅增生,表面光滑。
附註
此症若未發炎,一般無需特殊治療,然須調攝起居,避免久坐、便秘及辛辣刺激,以防病情加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