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靜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靜兼

「靜兼」為中醫理論中描述濕土特性的重要概念,源自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: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……其性靜兼,其德為濡。」此處「靜」指穩定、沉靜,「兼」則有包容、調和之意,合而闡明土氣在五行中的核心作用。

濕土之性與靜兼

中醫五行學說中,土居中央,主長夏,與脾胃相應。其性「靜兼」體現於兩方面:

  1. :土性沉穩,能承載萬物,如大地之厚德,維持生命活動的平衡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需穩定方能化生氣血。
  2. :土具兼容之德,能調和四方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土旺四季」,即土氣貫穿於春、夏、秋、冬,協調木、火、金、水四行,使氣機升降有序。

靜兼與濡潤之德

濕土之德為「濡」,指其滋養萬物的特性。土得濕氣而生化,如脾胃運化水濕以濡養周身。若靜兼失常,則濕邪易滯,表現為腹脹、泄瀉等脾失健運之症。

臨床意義

靜兼概念延伸至病理,解釋脾虛濕困的機理。脾土失靜,則水濕不化;失兼,則氣機壅滯。治療上,健脾常佐以燥濕、理氣,如六君子湯即體現恢復土性靜兼的思路。

此理論亦反映「中和」思想,強調人體需如土般穩固兼融,方能維持「陰平陽秘」的狀態。